設計一款好的在線教育產品,一定是需要既符合互聯網特性下人們的在線行為與認知習慣、又能保證教學效果五要素線上線下的相互補充與良性操作,成為一個在線互動學習開源站點,這樣才能解決在線教育產品“結果”和“動機”兩個難題。那么人類學習認知過程和網絡對教育的變革有什么特點,在線課程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法進行設計才能保證學習結果和解決學習動機問題?

在線時代,教師也應該具備O2O教學思維

2014-05-02 00:35:01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胡婷  

        在人類歷史中,技術革命會帶來社會和文化的一系列變革,最終促進人類行為習性和思維模式的進化。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選擇的爆炸和移動終端無處不在的觸角,催生了人們學習行為的變革,在線教育應勢而起。不說到底顛不顛覆,也不說平臺和營利模式,只說內容。

        現有的在線教育產品,按照學習者的學習形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視頻課程,包括即時視頻語音課堂和觀看錄課視頻,另外一類是自學多媒體課件。第一類在現有的在線模式下,最常見也最引起熱議,其特征是,從教學法和知識傳遞系統(tǒng)的本質來看,是傳統(tǒng)地面教育的“在線版”,并未根本的異變,雖然所在平臺有相應的練、考、測、評等環(huán)節(jié),但還沒有真正形成體系化的在線學習系統(tǒng)鏈條;第二類,多是歐美引進,根植于網絡消費文化的普及和開放的學習理念,所以有成熟的在線課程體系和教學理論支撐,但不夠本土化、針對中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教育體系無法“對癥下藥”。

        人類的學習模式還沒有發(fā)生最根本的質變,所以這兩類現有的在線教育內容都不足以掀起在線學習的變革浪潮,也無法保證學習結果,還需要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在線教育產品根基在互聯網,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互聯網產品,這個時候的教學系統(tǒng)要素應該是帶有互聯網特性的,在設計在線課程的時候,需要我們不僅要有傳統(tǒng)地面教育的設計維度,還要從互聯網特性出發(fā),學生不單單是習慣了坐在教室椅子上的學生,更是一個“網絡用戶”,課程不僅僅只要符合傳統(tǒng)的地面課堂教學方法論,更要是一個“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傳統(tǒng)意義上,保證學習效果的前提是講、練、測、評、考五個教學系統(tǒng)要素的發(fā)力與環(huán)環(huán)相扣。我認為設計一款好的在線教育產品,一定是需要既符合互聯網特性下人們的在線行為與認知習慣、又能保證教學效果五要素線上線下的相互補充與良性操作,成為一個在線互動學習開源站點,這樣才能解決在線教育產品“結果”和“動機”兩個難題。那么,采用怎樣的在線教學法更符合互聯網特性和人類學習系統(tǒng)的認知規(guī)律呢?個人有一些觀點論述。
 
       一、需要先了解人類學習系統(tǒng)和認知規(guī)律:
 
       1.     教學的本質是知識傳遞系統(tǒng)。
        教學的本質是實現知識的人際傳遞。傳授者、接受者及傳遞知識的教學載體三個基本要素共同構成知識傳遞系統(tǒng)。其中,傳授者的任務就在于依據知識傳遞的規(guī)律,賦予知識以一定的物質形式,使之成為可以傳輸的對象,并依據掌握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向接受者進行傳授。所以,教學法是以學習內容的傳遞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之上的。那么,評判教學的有效性就在于知識傳遞系統(tǒng)和學生接受系統(tǒng)之間的“誤差”最小。
 
        2.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接受性”和“構建性”雙重屬性。

        學生在知識傳遞系統(tǒng)中是一種接受者的角色,接受者的任務就在于接受傳授者所傳授的知識,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是教學目標。在傳統(tǒng)的地面課堂里,教師是傳遞過程和結果的控制者。學生通過學校的學習中通過占有教師所提供的知識,來掌握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是一種接受學習。

         許多老師認為教學本身就是簡單的知識的傳遞,這是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構建性。知識在本質上需要先經過一系列的變質、變形處理后,才能進行傳遞。教學的過程要賦予知識以某種客觀形式,如能夠被學生感知到的聲、具體影像、與文字符號等,使它們成為傳遞知識的物質載體。學生的學習,接受的并非知識本身,而是由教師所發(fā)送的媒體或信號,他要獲得媒體或信號所負載的知識信息,就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加工處理,然后內化為自己所理解的知識。也就是說,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并非只是消極被動的“接收”。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學習者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為基礎,沒有一定知識基礎的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有意義學習中必然存在著原有知識對當前知識學習的影響,即知識學習中的遷移。(奧蘇貝爾)

         有許多理論都認同這個觀點。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重視發(fā)現式學習法,強調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讓學生在邊試邊做中形成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3.     內部動機:認知類激發(fā)內在動機的學習原理。

         學習的動機決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學習的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即內驅力,和外部動機,即外部刺激。奧蘇貝爾成就動機論(即學生試圖獲取好成績的傾向)認為內驅力由三方面組成:認知驅力、自我增強驅力、附屬驅力。

        認知驅力(cognitive drive)是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簡言之,即一種求知的需要。一方面是成功學習的結果,學生預期到未來的學習可能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會中有關人士影響的結果。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它與認知內驅力的區(qū)別在于:認知內驅力的指向是知識內容本身,它以獲得知識和理解事物為滿足;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會地位,它以贏得一定的地位為滿足。它的作用時間往往比認知的內驅力還要長久。認知的內驅力往往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當學習的內容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認知興趣的,認知內驅力就要下降或轉移方向。

       附屬的內驅力是指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或權威們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把學習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對于學生來說,附屬的內驅力表現為,學生為了贏得家長或教師的認可或贊許而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的需要。
 
       4.     外部刺激:按照學習發(fā)生的過程來組織教學,外部教學活動必須支持學生內部的學習活動。

        教學是外部刺激活動,需要根據內部學習過程來予以組織。學習的內部發(fā)生過程按照人腦反應機制可以分為準備、操作和遷移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引起注意→告知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呈現刺激材料→根據學習者特征提供學習指導→誘導反應→提供反饋→評定學生成績→促進知識保持與遷移,教師在組織外部教學活動時,應該支持人腦學習機制,對應九個步驟的教學程序。(加涅)
 
外部教學活動與學生內部活動的對應關系見下表:

1

 
        二、在尚未發(fā)生根本性質變的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guī)律下,互聯網對教育產業(yè)產生了哪些最具變革性的特征因素呢?

      1. 跨時空性

        變革教育地點,使學習可以不出門并且實時。

      2. 傳播互動性

         變革知識的傳播量級,受眾之間的交互性傳播使知識可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量級化、多樣化傳播。

      3. 社交性

         變革學習的成就動機,使學習更具社交屬性和社區(qū)意義。

      4. 多媒體技術性

         變革知識傳遞的形式和載體,變革學習者的接收習慣,使學習更趨于娛樂化,知識傳遞形式更多樣化、可視化、立體化。

      5. 移動終端化

         變革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模式,使學習時間和內容碎片化,使學習者注意力變短,易被分散。變革知識傳遞者角色,傳統(tǒng)的地面課堂中,教師是教學系統(tǒng)唯一的傳授者,移動終端化使傳遞者多樣化。
        
        三、了解了互聯網對教育的變革特性和人類的學習系統(tǒng)認知規(guī)律,在線課程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法進行設計才能保證學習結果和解決學習動機問題呢?
        
        在線教育產品面對的是比傳統(tǒng)地面單個課堂多得多的學員,學習者千差萬別,個體學習目標不同,學生學習環(huán)境不盡相同,要想取得語言學習的成功,教學法必定是個動態(tài)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系統(tǒng);       

        教學路徑是以語言習得和理論為基礎,適合所教對象和教學情景(context),可供選擇的多種教學方法組合?;ヂ摼W的在線教育的教學路徑應以交互式教學為主(InteractiveTeaching),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法的動態(tài)集合。這些教學法應具有以下原則:

        1.     能夠從認知上激發(fā)內在動機

         1)能夠獲得期待獎勵

        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具有更大的持久力和影響力,在線教育系統(tǒng)需要最大化激發(fā)學生內在動機。對于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應采用娛樂游戲中的激勵策略,利用外在獎勵入手,首先激發(fā)他們的外在動機。當他們具有了起碼的學習動力后,再轉向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動機。

        2)能夠實現意義學習

        戴維•保羅•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 )認為,若要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最好的辦法之一,是使學習情境具有吸引力。在意義學習中,學生只需付出較少的努力便可有意義地習得新知識;而行為主義下的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ALM)教學法強調機械學習要求強記各種無關聯的知識,通過反復練習才能習得,因此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在線教育缺乏內驅力的情況下ALM很可能會半途而廢。

        2.     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我在線學習習慣

        1)     10-15分鐘切片式學習

        2)     將練習即時放在切片間隔處

        3)     結尾進行學生自我評價和peer assessing

        4)     采用全面語言教學方法將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方式有:體驗學習,即讓學習者通過參與各種激勵性質的線上活動去學習語言;通過完成某個任務來學習語言的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解決某個問題來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即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

        5)     通過線下結合督導監(jiān)督和實施練、評、考追蹤

        3.     能夠隨時移動終端上學習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CLT教學法在學習情境中使用真實生活中的語料,著重于幫助學生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目標語言并了解使用語言的功能用處,注重經由互動而達到學習如何以目標語言溝通,可以作為移動終端APP的學習方式。

        4.     能夠滿足個性化教學

        讓學生自己動手和課程互動,并且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給出的答案來做出定制式多樣化的回應來決定接下來的教學內容。

        課程能發(fā)出的所有反饋在編輯頁面都設置了相應的觸發(fā)機制,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是程序化的、可定制的。

        在用戶交互的過程中收集數據,進而可以讓課程作者更好的優(yōu)化整個授課過程。        

        5.     具有社會化交際屬性

        CommunityLanguage Teaching(社區(qū)學習法)Carl Rodger’s approach1950)充分考慮了學習者認知心理的情感因素(Affective/emotional Domain),是一種humanistic approach.,注重語言的溝通交流性,認為語言的學習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滿足在線教育產品要具有社交化粘性的特征,可以在在線課程設計時使用。       

        “It isinterac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It is a social process.”--Carl Rodger 1950

        6.     有足夠的文化相聯性

        能夠充分實現語言自我

        7.     用測量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來代替?zhèn)鹘y(tǒng)書面測試

        采用交互式語言測試代替?zhèn)鹘y(tǒng)的、孤立語言點的書面測試。新型測試,要求調動學生的內在動機。

        8.     具有強化列聯效應的程序性課件                                  

        可以在某些強化性質的內容做成程序課件,讓學生自學,參考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理論,將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邏輯順序的單元,編成程序,后一步的難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順序學習是程序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程序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顯示問題(第一小步)──學生解答──對回答給予確認──進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漸進直至完成一個程序。
         
        綜上所述,在線英語教學產品的設計必須遵循人類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法設計原理以及互聯網特性,并且結合線下的教學系統(tǒng)環(huán)來監(jiān)督。

  文/胡婷(新東方教師培訓與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