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這是讓家長們最動心的地方。

寶媽爭奪戰(zhàn):一場低齡產業(yè)流量的新革命

2018-04-13 18:30:25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馮瑋  

  文|馮瑋

  “全職媽媽一枚,也想加入大家庭!”

  “怎么報名?怎么報名?怎么報名?”

  “迫不及待與微信群的寶媽們分享!這是可以分享課程又能賺一點零花錢的好事情?!?/p>

  ……

  幾周前,多知網發(fā)布某親子教育公司招募爸媽為聯絡官,以上為該則消息的后臺留言。

  足可見,大多數寶媽對這種可以平衡親子互動與收入的工作抱有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

  而這場招募背后,其實是一場對高購買需求和高效擴散力的優(yōu)質流量群體的爭奪。

  戰(zhàn)役的核心,就是千萬個家庭的寶媽們。

  更多寶媽=更有效的市場推廣?

  前天,由攜程CEO梁建章聯合創(chuàng)立的社區(qū)共享育兒平臺“摩爾媽媽”宣布招募品牌聯絡官,同時表示運營官將對爸爸媽媽優(yōu)先開放。

  摩爾媽媽主要以“共享”為理念,家長可以開放類似的共享育兒時間,賺取收入;也可以預訂別人的共享育兒時間,尋求其他親子體驗。

  昨日,摩爾媽媽再發(fā)招募細則,表示從前一日規(guī)定的只面向北京上海家長,改為向全國開放,足可見后臺需求何其火爆。

  今年年初,粉筆公考宣布推出面向0-6歲兒童的少兒品牌粉筆Kids,產品包含英語學習、早教、啟蒙課程等內容。

  之后粉筆Kids也經進行了班長招募,文案顯示班長主要負責管理粉筆Kids班級群,上個月,粉筆Kid是又新開辟了“超級媽媽”的招募工作。

  

  (粉筆Kids招募截圖)

  互聯網幼兒英語啟蒙平臺寶寶玩英語也在此前推出了“推廣人招募”活動,彼時宣傳文案提出:“如果你是群主,擁有自己的微信社群;如果你是寶玩課程的體驗者,將優(yōu)先成為寶玩的推廣人?!?/p>

  細看這些招募內文,幾家機構的要求、福利幾近一致:

  崗位大多要求家長樂于分享,為社群、社區(qū)積極分子,可以引導、促成線上或線下活動的開展與完成,參與招生與服務等。

  福利方面,一般會提出在家辦公,彈性時間,晉升機制,系統(tǒng)輔導,內部優(yōu)先體驗與職業(yè)規(guī)劃等,具體的收入部分,有業(yè)內人士稱根據實際情況可能在每月幾百至幾千元不等。

  從文案來看,粉筆Kids提到寶媽成為“超級媽媽”后,將可得到千元底薪+獎金。

  在寶寶玩英語公眾號的“推廣人招募”部分,“月入萬元”的關鍵詞被明顯放大,其推廣代表介紹提到,毛球媽是一位語文老師,她任職11個月后累計收入9萬元、小葉子是一位三維動畫師,她任職推廣人9個月后累計收入6萬元,全職媽媽然然媽媽,任職11個月累計收入17萬元。

  

  (寶寶玩英語 推廣人招募截圖)

  然然媽媽寫道:“寶寶玩英語不僅給我一個陪伴教育孩子的平臺,還給我一份實現自我的事業(yè)?!?/p>

  不容小覷的寶媽生產力

  那么,為何是寶媽這個群體被需要著?

  招募這么多相對活躍的寶媽,又能為機構帶來什么?

  在與多位從業(yè)人士與參與到推廣的學員家長溝通后,多知網總結出以下四點。

  其一、分享基因:“女性是天性愛分享的群體”,一位業(yè)內人士分析,女性由分享、交流所帶來的快樂有時比依靠分享所得到的收入幸福感更高。

  同時由于女性成為媽媽后會加入更有聚焦性的社群或小型組織,彼此間的分享與交流為品牌推廣帶來了最直接的品牌傳播。

  “一個媽媽身邊,一定有一群與她在許多層面都十分相似的媽媽們?!蹦尘€下早教創(chuàng)始人分析。

  “這就是商機。”

  其二、永遠被需要的意見領袖:業(yè)內人士分析寶媽群體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受過高等教育、不輕易被輿論與外部推薦左右,依靠自己的判斷與思考為孩子提供教育產品;另一類家長則是相對“輕思考、重跟隨”。

  “一位寶媽如果有高知、留學背景,再加上孩子本身也很優(yōu)秀,其他寶媽們就會跟風,意見領袖買什么、參加什么班,其他寶媽就會去跟隨?!?/p>

  “還有一類家長是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于是別人家買的,自己也要買?!?/p>

  由此可見,社群中的意見領袖若本身對社群人員帶動性很強,有時可以為品牌直接帶來可觀收益。

  其三、話語權在寶媽手里:當代家庭中關于孩子發(fā)展以及怎么花錢這件事上,大多為媽媽拍板。

  “因此很多產業(yè)樂于把寶媽們圈在一起,也就是把決策者圈在一起、把付費用戶圈在一起。”某線下母嬰運營人員表示,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或線下交流后,基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戶粘性,后期家長的付費意愿都會很高。

  其四、兼顧家庭與事業(yè):無論是兼職還是全職媽媽,都有希望兼顧親子互動與提升收入的需求,此時這類機構所提出的彈性工作時間、底薪+提成等方式,既滿足了媽媽們的社群交流需求,又能滿足收入。

  顯而易見,這是讓家長們最動心的地方。

  于是才有了文章最初的那一幕,一則招募新聞發(fā)布后就有無數家長認可并追隨。

  此前某親子內容客戶端發(fā)布招募信息后,運營人員表示一個小時內就有近千名家長報名參與。

  但,也不是所有寶媽都看好這種模式。

  “不是所有寶媽都感興趣,比如我”

  一位3歲男孩的媽媽回憶,幾個月前自己曾在一個媽媽閑置物品交流群里看到了群主每天分享寶寶玩英語的課程并歡迎群員免費打卡學習。

  “不是官方網站而是一個家長自己推薦的課程,我一般沒有興趣看,而且比較反感”,兩個月后,該家長自己關注了寶寶玩英語的賬號并觀看了其中蘭心老師的教學視頻:“從官網看完我覺得不錯才報的名,和那個推薦人一點關系也沒有?!?/p>

  “所以雖然認可產品,可是我也不想成為他們的推廣者?!?/p>

  因此,家長推薦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為品牌帶來宣傳,但也可能有用力過猛的情況。

  隨著在線教育將地域間差距縮小,優(yōu)質教育內容正在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被傳遞,但同K12以及傳統(tǒng)的如美術、鋼琴等素質教育已成為“準剛需”不同,早幼教的“剛需性”相對較弱,即并非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長都會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想到并選擇早教、親子類課程。

  因此,除了以推薦人、超級媽媽、運營官的方式去提升品牌認知與課程推廣外,擺在這類機構面前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在等待市場成熟的歲月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質量。

  在此之上,媽媽社群電商創(chuàng)業(yè)者、大V站創(chuàng)始人哈爸也坦述了自己的心情:“如果不是看中媽媽的生意,而是看中媽媽,這會讓我很高興。可惜,很多看中的只是生意,而不是媽媽?!保ǘ嘀W 馮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