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計算開啟終端變革。

2023年度十大前沿科技趨勢:智能體、3D生成、空間計算等成關鍵詞

2023-12-15 10:25:33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Penny  

  多知網12月15日消息,由量子位主辦MEET2024智能未來大會14日在北京舉行。同時,量子位智庫《2023年度十大前沿科技趨勢報告》正式對外發(fā)布,該報告一家連續(xù)發(fā)布三年。

  該報告對近百家初創(chuàng)公司、產業(yè)研究院、投資機構進行了調研與交流,提名了2023年度十大前沿科技趨勢,2023年十大趨勢涉及六大領域:AI技術、自動駕駛、空間計算、生物科技、太空探索、能源創(chuàng)新。

  一、AI技術

  01、智能體熱潮:人機交互新范式已被大模型打開

  今年的大模型研發(fā)熱潮同樣帶動了AI智能體的發(fā)展,成為其強大的「動力引擎」。

  目前學術界許多研究已經將大模型作為AI智能體的認知核心,大模型擁有的推理技術和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讓智能體具備了強大的學習和遷移能力,為智能體的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技術方案。

  今年在智能體的架構方面有所突破,以更靈活的思維算法技術替代了原有的思維鏈和思維樹的推理方式。

  圖片1.png

 

  在智能體交互方面,斯坦福提出的AI小鎮(zhèn)也讓公眾看到了多智能體協(xié)同的效益,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決策與行動。

 

圖片2.png

  量子位智庫預測未來智能體的發(fā)展將有兩個方向:

  自主智能體和智能體模擬,將分別對應B端、C端需求,能夠實現復雜流程的效率提升和提供情感情緒價值。在不久的將來,嵌入自主智能體的軟件極有可能改變現有的使用方式,從「用戶適應軟件」變成「軟件適應用戶習慣」,真正成為「個人助理」。

  02、3D生成進入涌現期:新算法新模型爆發(fā),質量效率可控性日新月異

  在AGI爆火的今年,基于游戲、影視、XR等產業(yè)對3D數據的需求不斷增長,3D生成領域出現了不少突破性的**新算法新模型**,在質量、效率、可控性多項關鍵性能上的學術研究突破日新月異。

  今年在SIGGRAPH2023上被評為最佳論文的《3D Gaussian Splatting for Real-Time Radiance Field Rendering》介紹了一種新的可以實現快速高幀率實時渲染的方法——**3D Gaussian Splatting**。

  這一新表達和算法的出現是3D生成領域的一大突破性進展,在部分數據集上多項性能(如速度、質量、可控性)均優(yōu)于NeRF。

  在今年10月,字節(jié)跳動的研究團隊推出了一種全新的多視圖擴散模型——MVDream,能夠根據給定的文本提示生成幾何上一致的多視圖圖像。這一新模型可以應用為3D生成的多視圖先驗,通過分數蒸餾抽樣極大地提高了現有的2D提升方法的穩(wěn)定性,大幅改善了3D一致性問題。

 

圖片3.png

  同時,今年還有多個3D生成優(yōu)化模型陸續(xù)出現。

  03、分割模型大一統(tǒng):計算機視覺即將迎來「ChatGPT時刻」

  分割一切模型(SAM)是Meta在今年推出的AI模型,10月份相關論文獲得ICCV 23的Best Paper Honorable Menthion。受SAM影響,CV領域和相關研究在2023年「再度火熱」。

圖片4.png

  在SAM出現之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其他圖像分割模型,都是專有模型,良好性能在其他領域無法體現。SAM的最大貢獻即可以快速分割沒見過的圖像,將之前零散的圖像分割模型統(tǒng)一。有CV從業(yè)者認為SAM的出現是計算機視覺領域進入「GPT時代」的原因。

圖片5.png

  04、具身智能帶來新想象:AGI終極場景下的全新終端

  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和大模型同步迸發(fā)的一年,具身智能(Embodied AI)已成為AI研究新熱點。

  2023年,具身智能領域的幾項關鍵性技術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6月,李飛飛團隊發(fā)布了具身智能新成果VoxPoser,能從3D空間分析出目標和環(huán)境障礙,讓真實世界中的機器人在未經培訓的情況下直接執(zhí)行任務。

圖片6.png

  DeepMind在今年發(fā)布了新的視覺語言模型Robotic Transformer 2(RT-2),可以自動從互聯(lián)網及機器人數據中學習,學習成功可轉化為機器人控制的通用指令。

  全世界范圍內涌現出各種突破性的仿生機器人產品,大模型影響之下,具身智能將邁入新階段。

  二、自動駕駛

  05、端到端自動駕駛成共識:BEV+Transformer重構技術路線

  今年的CVPR最佳論文頒給了端到端自動駕駛,這幾乎代表著一種共識:端到端自動駕駛是行業(yè)的未來。

  隨著生成式AI的發(fā)展,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的泛化能力有了極大提升,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也因此受到廣泛關注。

  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以全部模塊神經網絡化為特征,對規(guī)則的依賴度低,具備智能涌現能力和跨場景應用潛力。

  2023年,城市NOA成為自動駕駛廠商角逐的新方向,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BEV技術則成為當下不二的選擇。

圖片7.png

  BEV+Transformer能夠直接生成高質量3D數據,且包含更多有用信息,能夠生成更加合理的駕駛指令,有望逐步成為自動駕駛感知的主流范式。

  此外,基于BEV的物體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視圖,完成軌跡預測和路線規(guī)劃,且能避免圖像視角下的尺度和遮擋等問題,也是實現端到端自動駕駛的關鍵。

  三、空間計算

  06、空間計算定義明確:消費級產品問世,XR全棧鏈路打通

  6月蘋果在WWDC2023開發(fā)者大會上正式推出了第一款空間計算設備**Apple Vision Pro**,這一代表性消費級空間計算產品的問世,真正將「空間計算」這一概念推向大眾并迅速普及。

圖片8.png

  空間計算使得計算升維,內容變得更加立體,幾乎可以將信息100%復原。

  空間計算將成為下一代計算方式,徹底變革傳統(tǒng)信息呈現和交互范式,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圖片9.png

  今年AIGC的爆發(fā)和快速發(fā)展也開始解決數字內容快速生產創(chuàng)作的問題,實現了空間計算領域的閉環(huán),XR全棧鏈路被打通。

  同時,空間計算的兩大技術路線VST/OST齊頭并。代表性空間計算產品商業(yè)化落地后,將帶動XR開發(fā)者生態(tài)、內容生態(tài)以及供應鏈逐漸完善。XR設備也向「空間計算平臺」定義轉變,將進一步推動**XR**、**數字孿生**和**元宇宙**等領域加速增長。

  四、生物科技

  07、mRNA打開新象限:提供精準醫(yī)療新解法,開啟生物醫(yī)藥新篇章

  今年,mRNA領域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相關技術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過去,由于mRNA技術的不穩(wěn)定性及人體免疫等多原因,無法應用于新藥研發(fā)。直到脂質納米顆粒遞送技術、堿基修飾技術的突破,解決了mRNA疫苗應用的難題,實現了快速量產。

  由于mRNA具有安全性優(yōu)勢、靶點數量優(yōu)勢、療效優(yōu)勢、制造工藝優(yōu)勢和研發(fā)周期優(yōu)勢,可應用于預防疫苗、治療疫苗、治療藥物等領域。

圖片10.png

  在分子設計層面,新提出了線性設計方法以解決在眾多mRNA編碼序列中的搜索問題,通過**動態(tài)規(guī)劃算法**降低搜索范圍,實現快速定位mRNA編碼。

  在遞送技術層面,6月,賓夕法尼亞大學Drew Weissman 教授和Michael J. Mitchell 教授團隊新合成了一種**佐劑類脂質**,增強了mRNA的遞送效率。

  08、腦機接口試驗新階段:產品可靠性突破,AI提升數據解碼能力

  自腦機接口(BCI)概念提出至今,已經有50年歷史。當前腦機接口技術已經進入多個醫(yī)療場景,并且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今年,我們看到腦機接口領域的進展集中在神經解碼速度的提升上,更接近正常人的文字或語音輸出速度。

  《Nature》連續(xù)發(fā)布兩篇論文報告新的腦機接口裝置。Neuralink在5月下旬宣布,該公司已獲得FDA批準,將啟動其首個**人體臨床研究**;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試驗在北京獲得成功,標志著我國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

圖片11.png

  五、太空探索

  09、可回收火箭進入「中國軌道」:工程化難題被突破,商業(yè)航天迎來模式閉環(huán)

  當前階段,運載火箭的回收復用已是世界航天的發(fā)展趨勢,中國眾多商業(yè)航天企業(yè)也正在研制各自可回收復用型號。

  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和規(guī)模一直受到發(fā)射成本的制約??芍貜褪褂玫幕鸺啾扔趩未伟l(fā)射的火箭在產能有限的條件下可以實現規(guī)模更大周期更短的發(fā)射。

  今年7月,國際上公認的新一代可重復使用火箭發(fā)動機技術方向——液氧甲烷發(fā)動機實現了工程化突破,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成為全球首款發(fā)射入軌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

  4月和11月,公認的「全球最先進的可回收火箭」——星艦進行了兩次試飛試驗,解決了推進器和火箭的分離等關鍵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六、能源創(chuàng)新

  10、可控核聚變里程碑:點火成功,打開商用想象空間

  今年以來,核聚變領域的突破不斷:

  4月,我國EAST裝置實現了高功率溫度下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創(chuàng)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wěn)態(tài)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8月,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huán)流三號」取得重大科研進展,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

  近年來,核聚變的底層技術不斷突破,尤其是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有望加速實現清潔、低成本核聚變能源的商業(yè)落地。

  核聚變作為一種全新的能量來源,因其自身極高的能量密度、清潔等特性,已被產學界定義為人類的「終極能源」。一旦核聚變能夠實現規(guī)?;l(fā)電,將顛覆人類社會的能源供給形式。

  除此之外,還有這些提名技術領域值得關注:先進算力、衛(wèi)星互聯(lián)網、合成生物學、量子計算等。

  完整報告下載地址:

  https://jkhbjkhb.feishu.cn/wiki/W5D7wuDcbiPXDLkaRLQcAJpOn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