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僅內(nèi)部需要走班選科、生涯規(guī)劃等,還要面臨來自社會、家長等外部的壓力。

一線校長眼中,新高考給中學帶來了哪些挑戰(zhàn)和機遇?

2018-12-19 14:20:41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Ruby  

  多知網(wǎng)12月19日消息,近日,新高考中學校長高峰論壇在京舉辦。會上,北京愛培優(yōu)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立勛和分別來自浙江、北京、江蘇和山東的四位校長,就“新高考對中學的挑戰(zhàn)和機遇”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

   在一線校長眼中,新高考與傳統(tǒng)高考相比,確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不僅內(nèi)部需要走班選科、生涯規(guī)劃等,還要面臨來自社會、家長等外部的壓力。但與此同時,新高考也為學校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學校如果能夠抓住新高考的機遇,就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論壇現(xiàn)場)

  以下為論壇實錄,經(jīng)多知網(wǎng)編輯整理:

  主持人:

  李立勛 北京愛培優(yōu)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論壇嘉賓:

  沈忠杰 浙江海寧高中校長

  張丕學 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副校長

  尤為軍 江蘇鹽城一中副校長

  孫東起 山東省萊陽九中校長

  李立勛:新高考和傳統(tǒng)的高考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什么地方呢?

  沈忠杰:浙江實施新高考已經(jīng)四年多了,這四年多的經(jīng)歷讓我們感覺到,新老高考對比,確實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四年里,教育理念在普通高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整齊劃一,到現(xiàn)在提倡個的發(fā)展。浙江這幾年通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教師和學生贊同自主選擇課程,也有85%左右的學生喜歡走班選課,選擇兩次考試。

  第二個變化,從學生的學習來看,原來的指令性轉(zhuǎn)變成了現(xiàn)在有選擇的學習。這一輪高考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有選擇性,從目前已經(jīng)推進新高考的試點來看,浙江的選擇性是放到了最大。學生的科目可以選擇,考試時機也可以選擇,因為有了這樣的選擇性,在這幾年的新高考改革當中,我們就必然產(chǎn)生了一生一表,賦分制度,選課,生涯規(guī)劃一系列的變化。

  第三個變化,學校的辦學從原來千校一律到現(xiàn)在有個性的發(fā)展,對普通高中來說也是新的洗盤,很多在省內(nèi)有一定影響,升學質(zhì)量非常高的學校,可能沒有踏準節(jié)奏,在短短這兩屆的新高考當中就沉淪了。有一批有學科專長有特色的學校脫穎而出。

  第四個變化,高校招生模式的變化,原來是唯分數(shù)論,以高考招生為主,我們是幾種模式并行,傳統(tǒng)的模式錄取越來越少,其他兩種錄取比例人數(shù)也就逐年增長,主要是這四大方面的變化。

  張丕學:北京現(xiàn)在的高二年級是第一屆參加新高考的學生。我們這兩年的感受有幾點,從學校層面來說,這個變化首先是外形層面,走班代替過去的行政班。在內(nèi)涵上其實是,育人理念的變化。高考改革實質(zhì)是通過高考形式的改革,倒逼教育部門尤其是學校育人模式的改革,要貫徹落實三點,一個是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以及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人。我們在這一個點上最終要落實三個點,其中最重要的在哪方面呢?在教師方面。教師要落實最終在課堂,我們必須要通過課堂去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質(zhì)。關注核心素質(zhì)這是我們學校最大的變化。

  第二,從教師的層面來說,人人都應該是學生成長的老師,我們學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導師,人人都有。這樣一來每一個老師都從過去相對單一的教育者變成了導師。

  第三,從學生層面來說,學校要引導學生從高一開始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的特長,善于規(guī)劃。

  第四,從家長層面來說,做高考改革政策的學習者和了解者,不能是完全靠學校照搬,這是過去的情況,家長要做好學生人生的參謀,了解未來的專業(yè)和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尤其是自主招生,這一塊對于學校、學生、還有家長來說都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特長,并進行更好的規(guī)劃,這是家長最應該改變的。

  尤為軍:江蘇新高考方案目前為止還沒有出臺,所以江蘇的變化好像不大,但是我們省委省政府對新高考高度重視。但是我們從上海、浙江,多次去學習、去交流,江蘇的高中都在擁抱新高考,積極應對新高考。我個人認為最大的變化可能是人的觀念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至于其他的硬件建設,我們都能夠做得到。

  孫東起:山東省萊陽九中是一個縣域的農(nóng)村學校,也是一個重點學校。自從浙江、上海開始高考改革,我們學校就對新高考改革高度關注。我們認為是新的高考與以往傳統(tǒng)高考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喚醒每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進行特色化的教育。所以這幾年來我們學校也嘗試著改變。比如說我們的全員育人導師制,小組合作學習,數(shù)字化教育實驗班,和農(nóng)業(yè)大學合作開發(fā)創(chuàng)課實驗室課程等等這些方面,都是為了應對新一輪的高考改革。

  李立勛:習總書記說過我們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扭轉(zhuǎn)不科學的教育評價體制,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論的一個頑疾,從根本上解決選拔的指揮棒的問題,也是我們新高考改革的目標要實現(xiàn)分級考試,多元錄取,真正實現(xiàn)從選分對選人的區(qū)別。愿景是非常美好的,在實施中也有很多的波折,各位覺得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

  沈忠杰:新高考改革以來,縣域高中面臨的高考壓力很大。浙江開始三位一體招生,知名高校在浙江錄取的模型發(fā)生了變化。浙江2014年進入新課改,全國的知名高校在浙江三位一體招生比例擴大是在2015年。2014年時,九所高水平學校在浙江招生比例中裸分還占到95%,到了2015年突然就降到35%,2018年更是降到10%以內(nèi)。這主要是跟賦分值有關。在這樣的選拔方式下,浙江這兩年就產(chǎn)生了超級中學,擠壓了一大批縣高中。

  高考時清華北大在浙江招生是300名上下,新高考后從300擴大到350。同時,我們的新高中從原來的90多所下降了40多所,普通的高中產(chǎn)生清華北大越來越難。我們縣市區(qū)的主要領導一直盯著清華北大。政府的眼光聚焦跟縣市區(qū)的學校所完成的任務差距很大,學校感覺到非常有壓力。

  在復雜的形勢下,我們必須要圍繞上級的要求做一些精準的培養(yǎng)。目前,我們學校實施了英才計劃,最終目的就是防止優(yōu)秀學生外跑,把優(yōu)秀學生集中到自己的學校里。同時,學校還在研究普考教學,讓學生先學普高的內(nèi)容,然后把競賽做起來。這應該是改革兩三年以來我們縣市區(qū)的高中普遍面臨的現(xiàn)狀。

  張丕學:說到挑戰(zhàn),第一個是上級政府部門怎么評價這個學校。第二個是社會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近幾年,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正在努力,轉(zhuǎn)變對學校唯一升學的評價方式。北京近幾年是不允許宣傳高考成績的,這是政府或者是上級對于改變評價方式的一個得力的措施。此外,過去評價只關注終點,看看某某學??忌隙嗌俦贝笄迦A,考上多少一本,只看終點?,F(xiàn)在逐漸改變成從起點上看終點,要看學校的發(fā)展狀況,學校的入口,綜合怎么樣,根據(jù)入口看你的出口,這是北京做的比較好的一點。

  但是在新高考推進的過程當中,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比如說分類考試,多元評價,多元錄取這個推行的力度,透明度,公正度每個學校都不一樣,需要整合大量信息。 做到心中有數(shù),引導家長和學生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zhàn)

  第二,怎樣讓孩子真正的有精力在學校期間,按照老師的要求、按照學校的要求發(fā)展,這是一個關鍵的點,也是很大的挑戰(zhàn)。

  第三,就是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對學校的評價體系。

  李立勛:新高考帶來了哪些機會?

  尤為軍:新高考首先給我們帶來了挑戰(zhàn)。我認為有兩個方面,對于我們江蘇,一方面是引進的,這次教改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學校對學生教育這一塊有很多很多的活動,比如說游學旅行、遠足拉力等等。學校的要求就是讓我們學生在學校遇到最好的自己。

  我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如何把立德樹人能夠在課堂中落實,我們始終認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該在課堂,我認為是我們學校最大的挑戰(zhàn)。

  江蘇可能和其他省份還不一樣,江蘇的高中一般情況下都是航空母艦,每個學校,每個年級基本上都有上千人,要選課分班,學校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師資配備,有很大的不足,經(jīng)常可能會出現(xiàn)有的老師很富裕,有的老師很不足的情況。

  對于新高考,我們認為機遇是大于挑戰(zhàn)的。為了抓住新高考這個機遇,其實新高考也是一個洗牌,如果誰能擁抱新高考,誰能抓住新高考這個機遇,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于生涯規(guī)劃,我們在三年前就溝通生涯規(guī)劃的課程,我們和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做了千人協(xié)議,我們還和清華聯(lián)系,建立了空中機器人,希望能夠在這一塊有所突破。此外,我們還加入了雙高聯(lián)盟,雙高是高中和高校,我們想法設法盡可能的抓住機遇爭取在新高考贏得先機。

  孫東起:要說新高考給我們學校帶來的機遇,我們從去年正式成立了關于奧賽和自主招生的培養(yǎng)計劃,北京愛培優(yōu)給我們提供了課堂,也為我們應對新高考的自主選拔提供了機遇。

  李立勛:請各位校長暢想一下10年之后,高考形勢可能會是怎么樣的?

  孫東起:我們的挑戰(zhàn)有一個是來自于家庭的挑戰(zhàn)。農(nóng)村的家長,只想著孩子考取大學就行了。還有一個挑戰(zhàn)是來自于上級政府的挑戰(zhàn),學校在教室里安裝一臺教學一體機幾個月都審批不下來。所以如果國家能痛下決心取消高考,讓我們的學生向他向往的高校提申請,高校來進行考察,然后決定錄取不錄取,這樣我認為我們的高中學校全體老師領導會比較輕松,可以從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

  尤為軍:我希望全社會都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這是我們的最高理想。

  張丕學:我希望未來我們作為中學,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安心、盡心,回歸到教育的本身上來。

  沈忠杰:我們也思考過我們理想中的高考,我們提出選拔性的高考是符合未來方向的,也希望未來的改革不是往后推,不是變成其他的省份3+2+1,或者是3+1+2,是3+選擇。這是第一個愿望。

  第二,高校的招生能夠更加多元,普高的記錄能在高考中發(fā)揮作用。

  第三,我們普通高中辦學生態(tài)通過幾年的磨煉,能更適應新高考的選課走班,我們教育生態(tài)要變得更好,不會因為一些名校掠奪人才,破壞一個省,一個地區(qū)的教育平衡生態(tài),這是我希望未來出現(xiàn)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