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度量衡”。

新東方優(yōu)能王專:真正發(fā)生的事情才是風口

2018-04-11 19:30:14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馮瑋  

  ?多知網(wǎng)4月11日消息,在第二屆騰躍中國教育培訓行業(yè)高峰論壇上,新東方優(yōu)能中學推廣管理中心主任王專就教育場景中的創(chuàng)新、科技、衡量標準以及核心目的進行分享。

  他認為科技是實現(xiàn)教育更好展示的手段,同跟潮流、重創(chuàng)新相比,實際真正發(fā)生的事情才是真的風口。

  以下為王專分享全文,經(jīng)多知網(wǎng)編輯整理:

  各位校長大家好,我叫王專,負責新東方的優(yōu)能中學事業(yè)群全國業(yè)務,非常有幸跟各位校長見面。

  主辦方定的題目叫做“優(yōu)能教學服務的創(chuàng)新”這個題目定的很大,不知道能不能講好,今天盡力給大家分享。

  我想分享一下我們目前做的一些嘗試,當然有些嘗試現(xiàn)還處于各種內(nèi)測階段,我把在現(xiàn)在全國普及用的東西給各位做個介紹,方便大家了解我們現(xiàn)在做的事情。

  找準重心,才不會慌亂

  提到創(chuàng)新大家想到的更多的關鍵詞應該是科技,其實從我們目前這么多年的實踐來看,科技工作還是手段。

  講到創(chuàng)新、說到科技,很多人會想到“新”這個詞,我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這才是創(chuàng)新,這時候人們比較容易為了新、為了不同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有的事情它真正的有用性不一定很好。

  有人會說更新、更高科技的東西一定會更好,這是現(xiàn)在普遍的比如創(chuàng)新公司在融資的時候會講到的話題。可是大家想沒有想過過去的歷史不斷的向我們證明,有時候適者生存不一定是做科技的。

  比如3D的電影聽起來怎么也要比2D電影酷炫很多,很多人家里電視是有3D功能的,可能你除了買過來第一天用過再也沒有用過這個功能,它明明是更先進的、明明是更好的,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

  這實際上是所有做產(chǎn)品服務學生學員的時候特別要謹慎的,因為跟潮流、跟風口是聽起來特別酷炫的詞,可是實際真正發(fā)生的事情才是真的風口,新的東西要關注,但是重心不能忘了。

  之前跟國外教授交流的時候,外國的教授說了一句話特別有意思,他說打球的時候眼睛要盯著球,不要盯著別的地方,我們想想做教育行業(yè)盯的事情是什么呢?特別簡單,永遠盯的都是學員和家長。

  所以科技也好、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好、服務也好,所有服務的對象都是為了學員和家長服務。

  有人說這實際上好像是一個很冠冕堂皇的說法,不,這是真實的說法。

  舉個例子,有天有人告訴你VR特別好,網(wǎng)上天天都是VR,你怎么做判斷?

  你會恐慌,因為很多線下起身的人,如果不是很早接觸在線的話,聽到很多新事物就慌了,看VR的展現(xiàn)真的很酷炫,如果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學生和家長,每出一個新事物他在什么時候使用好什么階段使用好,這時候我們判斷不會慌亂。

  那么拒不拒絕新事物呢?

  這時就不在乎它的新舊,而是在乎是否對學員和家長好。以這個點看的時候,看所有的新事物會看的更清楚一些。

  花時間講這個事情,是因為思維不轉變我們的行動是不會轉變的,評判失誤很多時候是因為忘記了一個事情,是什么標準影響你評判的好壞?

  所以這是在這個方向上我們會考慮的。

  變革,其實是重新分工

  那么,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

  實際上所有教學服務的創(chuàng)新所圍繞的命題就是,如果學習是改變命運的,那么我們做的應該是如何改變學習,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如果想把學習學好應該怎么做?如何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讓他在這方面真正效率更高?

  思考點變成目標平臺標準更能幫助塑造行為,我們發(fā)現(xiàn)假設左下角有個圓點,我們先走一條路,你的培訓機構也會選擇發(fā)展一條路,是你的起點你的狀況讓這條線出現(xiàn)。

  然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特別常見的業(yè)務判斷是現(xiàn)在走這條路是不是非常好的路,現(xiàn)在做的產(chǎn)品是不是一個好的產(chǎn)品,我們會陷入對這個路徑的判斷。

  實際上手段是要通往目標的,如果你的目標產(chǎn)生了遷移,對你來說最好的手段可能不是剛才的手段,哪怕剛才的手段是個所謂的超高科技的手段,當這部分再遷移的時候,你的手段才會再發(fā)生變化。

  于是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要對手段和目標重新梳理。

  當新事物出現(xiàn),變革都會認為一定是顛覆。

  顛覆這個詞是完全不夠準確的,它很有沖擊力,導致現(xiàn)在談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人特別特別多。

  但你身邊看到的更多案例,每次變革都是一次重新的分工而已。

  重新分工意味著哪些東西會消失掉,有了電商是不是所有線下都沒了呢?不是,線下交易和線上一樣,其實是重新分工。

  什么會出現(xiàn)分工?因為這個行業(yè)走向更細化的時候,更多細節(jié)的需求被發(fā)掘出來需要有特定的工種解決特定的問題。

  大家想現(xiàn)在行業(yè)發(fā)展這么快,科技這么快有沒有正常的上門1對1?普通的大學生家教難道完全消失了嗎?

  大家在重新分工,但是原來沒有分工,很粗獷的時候只有一份,所有重新分工的時候一定要想好你的位置,其實每個老師都能走下來,但是這里一定要有實際價值。

  教育需要“度量衡”

  談到學習這個事情也一樣,教育行業(yè)的很多變革可能不是源于教育行業(yè),可能源于其他行業(yè)。

  以教育和醫(yī)療行業(yè)為例,大家觀察教育行業(yè)非常有意思,它會量血壓,先對目標進行控制,大家現(xiàn)在知道血壓高、低到底是什么概念,如果有這個東西才能衡量一個控制血壓的藥物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控制血壓的手段到底是先進的還是不先進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判斷和分析。

  天天問學生“你學會了嗎?”

  但是很少我們花時間去判斷和分析什么叫學會了,如果你的各種教學手段、服務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東西的話,什么叫學會了呢?

  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很多人都在單獨的做手段的比較,很少人對學會的事情重新去聊。

  外界看到新東方,外面能傳到的大家能看到的只是局部的,或者容易被傳播的很多點,很難看到內(nèi)部花很長時間做了很多事情,對于我們來說這是真正的底層研究。

  將來學生可能也感受不到,但是它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如果學會其實是有不同的掌握階段的,我們肯定有感覺一個孩子說明白了,和另外一個孩子肯定是不一樣的,假設它有不同的階段,實際上這個事情應該有刻度的。

  像量血壓一樣,它可能處在不同的階段,所以我們要對這個事情更加了解、更加理解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做這個事情有點像什么呢?其實它在統(tǒng)一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統(tǒng)一度量衡。

  我們經(jīng)常看到教師間互相交流,老師跟學生交流“明白了嗎?”“明白了”雙方心中想的明白是不是完全不是一回事?

  凡是學過科學控制的人都知道,沒有結果的衡量,所有的改進都會極其低效,包括很多人摸索有時候一個企業(yè)怎么運作,一會兒管理以人為本,一會以科技為本、一會兒以效率為本。

  我是理科生,很多事情想弄清楚,但是理科生不代表不變化,有變化論也有進化論是結合的。

  其實到這個時候我們想,如何讓我們做的事情與眾不同?情懷就是要踏踏實實研究很多更重要的事情,但是它也許短期內(nèi)看不到效果,愿意踏實下來,情懷不是放在墻上,給客戶做的很多情懷要堅持下來。

  實際上我們大部分看的書就一頁教材,一頁教材需要花多長時間,都是左的東西,很少有維度的東西。這時候我們需要另外一個東西出現(xiàn),我們定位到它的特殊的點,希望這個東西更精準,我們看到實際上同樣的東西很多標題可以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它的層進是完全不同的。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精準度的飛升。

  當我先要搞清楚怎么判斷做它的時候,科技手段一定要考慮引入了,因為有些事情你做不了,所以于是這時候我選擇各種手段就會有很多的選擇和判斷,這時候開始要有大量的接觸。

  所以手段并不是不看,手段的接觸要大量而廣泛。

  大家想我如何教會學生,學生也用這個來判斷老師,你不是說你講明白了嗎?我們內(nèi)部培訓老師,你不是說學生聽明白了嗎你應該問我講清楚了嗎,你能講清楚我就能聽明白。

  新嘗試的必要性

  其實我們還需要做的更多,手段有時候可以更大的打開,所以現(xiàn)在除了這樣的手段我們還做其他手段的嘗試,比如可以引入很多科技元素,這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大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必然是要引用的。

  其實當我們談到大數(shù)據(jù)這些事情的時候,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層層的思考之后,知道我要什么數(shù)據(jù),很多人都說大數(shù)據(jù),不就是數(shù)據(jù)大嗎,讓學生做一大堆題,收集所有的信息,你問他做什么分析,他分析不了的。

  我自己算是認真的人,大部分的演講我出席的場次并不多,我的感覺是其實認認真真做,同時思路還打開,還有個更好的標準,手段還可以結合,發(fā)揮得威力會更大,到這個階段如果想嘗試更多的手段,確實要看的更多、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多。

  很多做教育的人到現(xiàn)在可能特別多很好很新的產(chǎn)品、很新的手段不一定完全了解,這時候要不要了解?了解!但是我說過,不是一上來就告訴你一定要瘋狂去了解,因為那時候你思路不清楚,了解的時候很容易被手段帶走,是很危險的。

  當思路不清楚,把手段融合的時候,像龍卷風一樣自己的軸心,把很多東西卷進來,越卷越龐大,這時候思路是清楚的,不然手段怎么利用呢。

  現(xiàn)在我們課堂學生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數(shù)據(jù)也全都知道了,什么情況都知道了,這些都不用細講了,因為它已經(jīng)是輔助手段了,有教育硬件的引入,這是真實的課堂。

  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人說:“學生并不是不愛學習,他是不愛那種無效學習,學習完又沒有成就”,有人說這個學生學習不刻苦,完全是虛假的,學生打游戲三天不睡覺還不刻苦?我們工作也做不到三天不睡覺。

  以前說學生不愛做練習,其實不愛做無效的練習,這中間還有學生訓練所有這些要不斷通過好的設計,才能讓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喜歡。

  到這里我想稍微總結一下,背后有很多科技,包括APP,今天沒有詳細展示,大家能夠理解所有的APP、反饋也好、練習也好,包括最近要出一系列跟學生有關的書籍這些我都不細講了,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一個感覺,實際上我們在學習別人的時候,大部分人跟我聊的時候互相都在聊什么?

  有一種學習我覺得是特別可怕的,恨不得發(fā)給SOP是最好的,這是做不了的,因為每個企業(yè)是個系統(tǒng),單一的環(huán)節(jié)是很難完全復制的,理解了原理之后你可以做出更適合你自己的很多東西。

  今天希望大家理解的是,實際上所有的設計,包括科技的手段APP的制作,這些都是我們制作的,其實中間有原理的,把它做好之后就可以了。

  講到底層的東西大家會發(fā)現(xiàn),表面上大家知道體系、七步法等等,大家直接被手段寫走,感覺你做七步和我做七步是一樣一樣的,樣子上的七步有啥了不起,那個太簡單了,既然大家千里迢迢過來還是希望大家理解這個事情,其實有效的讓企業(yè)發(fā)展的更好。

  如果作為校長回答不出來你們學校真正幫學生和家長解決哪些真實的問題,這些問題用來衡量你的學校都是有效的,你內(nèi)部的人員就會忽悠你,我覺得你用一個互動課件改變一切了,你就崩潰了,你覺得很酷炫就會走偏,無論好不好使都有一定的標準,反而不是我的操作是講的核心。

  我自己做運營研發(fā)做了這么多年,我現(xiàn)在的感覺是,如果我們失去了、忘記了教育行業(yè)到底是在給服務的,我們就會走偏。

  我們是用科技、用教育、用理念所有的方法給學生和家長服務,所以永遠盯著你的球不要盯著別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內(nèi)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