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評價會走向何方?
多知網9月27日消息,2017年是中高考改革的關鍵年,而隨著國家宏觀政策促進管辦評分離,教育評價機構也隨之從市場中細分出來。
那么,如何做好公立校的教育測評產品研發(fā)與教育評價服務?學情分析數據會給教育培訓提供哪些新的商機?未來的教育評價會走向何方?
在多知網舉辦的第十三期Open Talk分享活動中,慕華尚測CEO劉穎以“辦學與評價機構分離,教育評測市場距離風口還遠嗎?”為題,分享了她的觀點。
以下為演講內容,經多知網編輯整理:
今天的話題與我的工作相關,我是做教育評價的,剛好中高考改革就是一個評價的改革,我想這也是多知網把我安排在第一個分享的原因。
我的話題關鍵詞是“評價”,中高考改革到底為教育評價帶來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而隨著評價的改革,培訓機構又有怎樣的業(yè)務、機會還有挑戰(zhàn)?
我今天想三個角度分享。
中高考改革引發(fā)了學生評價機制的哪些變化?
先談一談大家最關心的高考的改革,來看看新的改革到底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北京2017年開始入學的學生會進入到新高考,而何謂新高考呢?
首先,所有的學生會參加我們所熟知的高考,這個高考就三門,語數外,大部分為全國統(tǒng)一命題。大家也知道3+3,還有的6門學科或者是浙江的7門學科,學生需要從6門或者7門里面選擇3科來作為其學業(yè)水平測試的結果,記錄到高考成績中。
大家都聽到,新高考是“兩依據一參考”。那參考什么呢?
它最大的變化是加入了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是一種檔案式的評價,要求學校在學生學業(yè)生涯中去記錄學生的素質成長和發(fā)展。
最后,我們的新高考其實這幾年里已經在放大高校自主選才的權利。以前太多高校抱怨只能招分,不能招生,只能看分數,不能招人,而這些年,我們國家逐漸地有在高校的選拔當中放大高校的權利,
大家熟悉現如今的高考是越來越容易,因此它“選優(yōu)”的功能便越來越弱化,劣汰的功能是越來越提升的。這導致很多頂尖的高校沒有辦法以高考成績作為選擇人才的依據。
而結合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的試點情況,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未來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的自主選才的趨勢是很明確的。
因為3+3,學生在高一就要面臨分班選課,要選加什么3。
對于未來的測評改革,也將有三個變化。
其一,分班測試。這將在高一,或高二開學初進行,我還想跟大家強調一點,未來的語數外的高考雖然還是語數外,但明年年初高中的新課標會頒布強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學科就是學科素養(yǎng)。
未來的高考可能就會慢慢滲透,現在國家定的100分有30分會考素養(yǎng),素養(yǎng)的考試跟以前的考試有什么不一樣?它側重于能力,側重于應用。它會考你如何用手機測出高鐵的時速,這個題目無所謂你用力學的原理,光學的原理,只要你用物理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就好。
其二,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會開始進入到初、高中階段的每個學校,我們會通過記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點點滴滴來作為學生進一步升學的檔案依據,高校招生的時候會看綜合素質評價里面這個學生所有的點滴信息。
這有點像國外高考的申請材料,比如介紹信。
其三,高校的自主選拔或者叫綜合評價。綜合素質評價跟高校的綜合評價是兩回事,綜合評價是指631,高??梢宰约哼x拔人才。
在以上的三個變革中,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比較大的評價變革,我們在高一就要給學生進行分類、分班的測試評價。從我們在浙江的研究來看,每一個高校,比如說清華把它所有的專門分了16大類,每一大類他要求學生所提供的+3的部分是不一樣,比如土木工程類要求你提供物理+化學+生物,哲學類要提供歷史、歷史和政治。
我們認為學生在高一或者在初二階段,就會通過需要進行專業(yè)興趣跟學科特長,或者學科潛質的測試。專業(yè)興趣是為了幫他確定未來大學的一個專業(yè)方向,學科特長是為了明確他的學科優(yōu)勢,最終我們通過匹配,可以給出不同學生,建議他所選的+3的組合。
關于第二個評價,也就是綜合素質評價,國家規(guī)定綜合素質評價必須圍繞學業(y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藝術修養(yǎng)、社會實踐來展開,這也為做教育信息化的機構提供了很好的剛性訴求。
幾乎所有的學校,所有的教育局都會采購綜合素質評價的軟件平臺或者工具,但是所有踏過這條業(yè)務線的公司或者是企業(yè),都感受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坑,因為沒有一個學校很清楚綜合素質評價到底該怎么評,該怎么記錄。
綜合素質評價目前要從商業(yè)賽道來說絕對是剛需的,而且是一個新興的賽道,但是現在里面的商家普遍吐槽的是,每一家學校的需求都不一樣。每一個社會實踐如何量化,如何給分,都沒有辦法定論。
可以說,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很受關注的點,但是大家做起來都很累。
我重點要介紹的是第三個,頂尖高校要放開他自主選才的權利。
這些年慕華尚測幫很多的高校做自主招生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內容的設計,我們總結了一下未來高校選才可能會關注到的“EDMA”四個方面。
E指的是Evidence,即學生現在的學業(yè)狀況。
清華北大他們在自主選才的時候會加考學科測試,這個學科測試要難過高考,他要看他在這個學科方面未來發(fā)展的潛質是否足夠好。
D指的是Development,學生發(fā)展所需要的潛能。
比如說高校比較關注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因為邏輯思維能力中國學生普遍非常好,他們會關注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問題解決、快速學習這樣的能力。
第三個方面是Motivation,動機。
現在學校抱怨比較多的是,學校招了一批號稱要學工科的孩子,但等學生上到實驗機床的時候一頭霧水,對工程根本沒有興趣。因此,現在高校會關注學生的動機。
最后一個是Adaption,學生對環(huán)境的適應。
我們看到過一組數據,大概有十幾萬的測試量,最后這組數據特別的讓人不可思議。大家知道,我們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中,相較于一流大學,普通大學的學生心理更健康,而且這個差異非常顯著,差距越來越大。這是頂尖大學很頭疼的問題。
因此現在學校一定要考察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質水平,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心理承受力,情緒調控力,這都是大學非常關注的點。
公立體制內,教育評價的機會
國家在2014年頒布了一個很重要的文件,叫管辦評分離,未來我們中國的教育要想做好,必須把教育的管理機構、辦學機構和評價機構分開。
實際上,分開以后的政策紅利為第三方評價帶來了很大的機會,這幾年也的確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做第三方評價服務的機構。
那么,第三方評價給體制內做什么服務呢?
第一,綜合素質評價,這個更多是做平臺為主。
第二,做教育質量監(jiān)測/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國家為了提升我們中國教育質量專門成立的督導辦,國家每年投入3000萬委托北師大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做全國的教育質量的監(jiān)測,各地也紛紛成立自己的質量監(jiān)測機構。但是教育質量監(jiān)測各地缺乏人才,故此,很多第三方機構開始介入來提供這樣的監(jiān)測服務。
也有做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機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主要是基于我們立德樹人的全人培養(yǎng)目標,要求我們教育部門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業(yè),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個評價現在也開始在全國30個實驗區(qū)推開,很多第三方機構在介入這樣的服務。
第三,教師評價,這也是現在在公立體制內非常有剛需的點。
我們怎么樣評價一個老師是好老師?教師有沒有職業(yè)倦???這都是教育局或者學校非常關注的一個點。所以很多的機構開始著手幫公立體制內的學?;蚪逃肿鼋處煹脑u價。
第四個也是這兩年特別火的,離評價稍微有點遠,但凡做評價業(yè)務的朋友都了解,我們的學校之間直接比是不公平的,畢竟有生源好的學校,有生源差一點的學校,把生源差的學校和好學校比成績是不公平的。而為了更好地評價學校本身的水平,現在在公立體制內有一個概念叫增值測,增值測評的不是學生,評的是學校。
我們把兩所學校在學生入學的時候先做一個評測,等過一段時間再做一個評測,我們對比哪一類學校他們給學生帶來的增值提升的更多,這個學校的價值就更大,不是說這個學校生源好就好,現在對學校的評價由原來單純看學生的一本率色,轉為他的進校和出校差距的增值空間。
第五是校間聯考/???。
新高考以后,不僅家長慌,老師慌,學校也慌,他們不知道我們一個名校在這個改革下會不會被人彎道超車,很多名校之間發(fā)起了聯考,看看學生水平到底在名校中間處在什么樣的位置。
最后是學生的選科評價。
高一選科,幫助他選學科的測評,這個測評和選課走班這樣的系統(tǒng)捆綁在一起。
綜合來看,有一點我們是感知到的,數據驅動教育教學成為了一種趨勢,不管是增值的評價,還是發(fā)展性評價,還是教育質量監(jiān)測,其實都在給公立體制內所有的老師、所有的學校洗一個腦,我們以前是拍腦袋來看教學,現在是通過數據來驅動你的教學改革。
評價改革背景下,教培業(yè)的三個賽道將成為新的機遇點
個性化的教學時代,包括互聯網的教育時代,評價成為體制外教育的一個基礎。
任何一個學生未來一定是通過評價,通過體檢,通過化驗,診斷清楚他的問題,后面所有的這些都是在看病。
任何一個學生通過學業(yè)評價,通過互聯網的手段推動個性化的教學,數據都可以給他匹配老師,匹配練習的試題,匹配學習的路徑,匹配解決方案,后面有大量的互聯網的公司,其實是在學業(yè)評價之后我們可以對接大量的服務。
學業(yè)評價在整個互聯網教育,它是一個咽喉地帶,它成為了所有教學的一個基礎。
剛才我說到評價改革可能最大地對校外培訓機構產生以上變化,但我們的家長會拿著這樣的成績單跑到培訓機構說,我看不懂,這是目前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情況。
評價機構的報告往往比較專業(yè),平均分,標準差,標準分,這些都是家長看不懂的,老師也沒有時間解答。那么家長一定會求助到培訓機構,所以已經有培訓機構開始在做報告解讀的服務,幫家長解讀老師提供的報告,并且通過這個報告解讀來形成孩子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也就是他自己的專屬培訓計劃。
同時,也有很多培訓機構已經引入了第三方評價的平臺,先測,測完出報告,給你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第二個很重要的培訓機構的賽道是做生涯規(guī)劃測評和生涯指導。
大家從高考卷填報這個業(yè)務端可以看到巨大的蛋糕這兩年突然凸顯出來,家長有意愿花10萬塊咨詢費,專門去咨詢我的孩子該填報哪個大學的哪個專業(yè),在十幾年前這是不可能的。
現在的家長對于花錢給學生做志愿填報的咨詢已經非常接受,這個消費習慣我們看到已經養(yǎng)成了,所以今年我們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自打新高考、新中考出臺以后,社會上涌現了一大波做生涯規(guī)劃的公司,他們專門給學生提供生涯的測評,生涯的輔導,志愿填報的咨詢,選學科的咨詢,這種指導非常有價值。
今天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幾乎同一時間在考,沒有人告訴學生,你應該去參加交大的自招還是參加清華的自招,有些人去北大清華沒成,稍微低一點他完全可以通過。
這些都是我舉的例子,生涯規(guī)劃、學業(yè)規(guī)劃會成為很重要的賽道。
第三是自主招生的培訓和培優(yōu),包括體制內現在都引入大量的機構做學生的自主招生或者競賽的培優(yōu)。
第四條是基于能力的培訓和課外教,尤其是STEM,包括公立體制內的小學大量引進STEM的培訓。
我們會看到很多數據證明,STEM教育對學生的素質提升一定有幫助,而且一定要從小學段,我們發(fā)現從高中段已經有點晚,從小學段就應該培養(yǎng)。
最后要說的一點是,我們還有一個機會是藝術類培訓。好像聽說中考藝術會納入到新中考的改革當中來,目前來說藝術類的培訓會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因為它已經被中考所承認分數,這也是很大的機會。
我先分享這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