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公立校之后,產(chǎn)品的需求收集、迭代速度也非常重要。我們和老師課堂教學結合是非常緊密的,所以也就要求我們的團隊要實時反饋一線老師和學生的需求,有時候老師提出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透過這些反饋,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用技術的方法和內容呈現(xiàn)的方法,去解決它。

【Open Talk】盒子魚:英語內容產(chǎn)品進入5000所公立校的秘訣

2016-03-19 11:32:29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初驪禹  

  多知網(wǎng)3月19日消息,在周四晚結束的【Open Talk】第五期“如何抓住教育內容創(chuàng)業(yè)新風口”活動上,盒子魚對外合作負責人錢鍇代替因病缺席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朱韻伊,分享了盒子魚做英語內容交互式的想法,以及盒子魚在內容產(chǎn)品與公立校的內容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的經(jīng)驗。

  以下為分享內容(加入了朱韻伊的觀點):

  在座的很多人知道盒子魚,也有一些朋友不太清楚盒子魚。覺得這個名子很奇怪,這個盒子魚其實是CEO黎小說在馬爾代夫潛海的時候看到這種方型魚,他覺得這種魚是超過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他覺得一個好的產(chǎn)品是跳出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

  盒子魚是一個基于移動端的教學產(chǎn)品,盒子魚共有兩個版本,學生端供學生課后學習,并通過學生選擇的年級、英語水平等,為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學習過程中,借助影像模擬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觀看一段英文影像后,圍繞該片段主題學習單詞、閱讀等。學生端采取了游戲化的方式,學生可以看到班級所有同學的學習情況,以鼓勵學生間的良性競爭。

  教師端則為老師提供了教案、出題、學情監(jiān)測等多種功能。在教案方面,盒子魚已經(jīng)積累了近3年的內容,并且還在不斷迭代更新。教師選擇相應教材、并將iPad直接與教室之內的大屏幕連接,就可以開始上課。課后,老師可以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水平針對性的布置作業(yè),并通過軟件內置的IM工具與學生進行文字或語言溝通。同時,還可以實時掌握班上學生的學習情況。

  現(xiàn)階段,市面上的英語教學產(chǎn)品,大多還是以教材+音頻的傳統(tǒng)方式在呈現(xiàn),而盒子魚卻是用了一種創(chuàng)新式的思維,盒子魚的產(chǎn)品特點主要有三個:一、以新的方式提供給老師和學生,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教材、作業(yè),測驗;二、用影像化的方式,把母語的環(huán)境帶入課堂。三、全程大數(shù)據(jù)學情追蹤,讓老師能夠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內容方面,盒子魚團隊拋棄了之前基于紙張和書本的教學法,用語塊與圖片相對應的方式,希望讓學生將聲音和圖像建立聯(lián)系,由聲音學習英語詞組。最后,再加入人與人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如學生之間的競爭、家長端的監(jiān)督、老師與學生的溝通)。

  現(xiàn)在全國有5000家學校使用盒子魚,這其中有800所是我們15個重點省份排名前10的學校,包括北大附、清華附等等。

  那么,如何解決不同地區(qū)學生水平差異的問題?我們用內容難度自然做了一個篩選,盒子魚的內容跨度從低幼、學齡前、到托福,不同難度級別都有。另外,我們還自主開發(fā)了一套中級聽讀和高級聽讀的課程,這套課程可以超越現(xiàn)有年級制的限制,為學生做拓展。如果你去看這些教材,會發(fā)現(xiàn)詞匯的難度很高,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jù)盒子魚的教學方法,在不學高難度的語法的情況下,能夠自然明白,自然讀懂這些內容。

  這是基于我們的有效影像化學習語塊的單詞的方式,能讓孩子們很快記住這些單詞,因為學英語并不是學數(shù)學,學數(shù)學是1+1=2,2+2=4,但是英語的話,對孩子來說apple這個詞和spontaneous這個詞都是生詞,沒有什么太多區(qū)分度,甚至對于小嬰兒也是這樣。

  這些我們在盒子魚的實驗班做了很多堂課,和老師的交流等,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比如這個視頻中展示的三里屯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這個孩子是一個班長,她用了盒子魚6周多,其他學科很好就是英語很差,最后是英語從她班級的倒數(shù)到了班級第一,到了年級的前幾。

  其實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同時,這些案例也促進了口碑傳播,現(xiàn)在有5000多所學校使用盒子魚,很多是學校自己聯(lián)系了我們。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在前期要有非常長的積累和產(chǎn)品打磨的時間,這個時間我們用了三年。

  開始我們進校期間遇到了最大問題,就是對于效果的評判問題,當你還沒有一個很大基數(shù)的用戶的時候,很多老師就會問,為什么要用你?你真的有效嗎?

  所以,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找了幾個學校,隨機抽取老師的班級,作為盒子魚的實驗班,把盒子魚內容帶進去,讓感興趣的老師先使用起來,等真正有了實驗數(shù)據(jù),才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市場去推廣。

  其實,做教育,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根還是落在教育上,大家都在講爆品,但是有爆品之前,有讓互聯(lián)網(wǎng)自傳播的東西之前,只有有了高質量的產(chǎn)品大家才愿意做傳播。這個是基于高質量的內容和實實在在能解決痛點的工具,這個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至少兩到三年打磨,需要忍得住寂寞。

  當然,在進入公立校之后,產(chǎn)品的需求收集、迭代速度也非常重要。我們和老師課堂教學結合是非常緊密的,所以也就要求我們的團隊要實時反饋一線老師和學生的需求,有時候老師提出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也就是說,做產(chǎn)品時候,有時候用戶也不知道他要什么,我們要透過這些反饋,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用技術的方法和內容呈現(xiàn)的方法,去解決它。至于怎樣去解決它,這是一個“度”和“平衡”的問題。

  比如說,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跟讀的功能僅限于短句和表達,老師說希望學生能進行長篇的朗讀,十幾天時間我們就上了長篇文章的朗讀和打分功能。比如說我們跟一些老師做教學上的打磨,老師可能在某些內容上有某些特別需求,比如北京八中的老師說學生特別喜歡英文歌曲類的,能不能出一些英文歌曲類的課程,經(jīng)過幾個月時間的打磨和宣傳,我們就上了一系列的英文歌曲課程資源。

  在盒子魚,我們是非常鼓勵,甚至是要求做技術的工程師到一線的課堂去聽課,采集資源和老師、學生的想法,來去不斷打磨產(chǎn)品。

  另外,我們還有各種各樣的群,我們會在里面實時跟老師互動,在解決老師使用問題的同時,也收集到了老師的各種需求,然后我們在一起討論這些需求和我們產(chǎn)品的大方向是否相符,如果相符,最快一個禮拜也有可能會做好一個功能,如果背離,那這個需求就暫緩。

  當然,這一整套的東西,是基于現(xiàn)在新的時代才有這樣的可能,盒子魚如果沒有iPad,也無法實現(xiàn)這樣新的形式,一定是新的技術為一個新的形式去起到鋪墊的作用,基于新的形式才有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產(chǎn)生出來。

  謝謝大家?。ǘ嘀W(wǎng) 初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