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網4月25日消息,近日,“2019光融盛典暨牛津大會”舉辦。會上,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丁銳以“光融盛典——融合應用實現教育個性化”為主題進行了演講。
丁銳提到,牛津中國近幾年通過兩個融合,即國際內容和本土教育的融合,教育和科技的融合來實現個性化教育。
近幾年,牛津中國在多媒體平臺,互聯網+教育、AI+教育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推出個性化教育產品以達到因材施教。繼續(xù)做出更多更好的個性化教育產品,培養(yǎng)下一代成為多元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是牛津中國接下來的發(fā)展目標。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丁銳
以下為丁銳演講實錄,經多知網編輯整理:
牛津中國作為一家提供教育內容的公司,這幾年其實做了很多探索,總結一下,主要是做了兩個方面的融合探索。
這兩個融合一個是國際內容和本土教育的融合,一個是教育和科技的融合,目的其實也很簡單,我們要做個性化教育的內容提供商,而且我們產品或者服務一定要能服務更廣泛的學生和家長。
為什么兩個融合在牛津看來這么重要?我們先看一下時代發(fā)展的變化和需求。時代變化這么快,科技互聯網迭代這么快,每個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其實都在變革,我們都在不斷順應這些變化,同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變化。如果過去幾十年我們需要的是知識技能型人才,可能到今后十幾二十年我們更需要的是具有思辨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很多教育行業(yè)人士,都面臨一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我年輕的時候,上課基本上是這么上的,一個老師面對著幾十個學生,有時候甚至幾百個,用一套教材,用一種方式,單向給學生灌輸這些知識。
今天大家知道這肯定是不行的,2016年9月中國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提出了未來學生發(fā)展所需的六個素養(yǎng)。要做到些,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改成千人千面,或者叫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自己的需求、興趣和他學習的能力現狀,學習層次的現狀,以及教師的能力,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給到不同的學生。
為做到這一點,其實在近一百年來,全球都做了很多工作,很多人理解的個性化教育一個是貴族教育,一個是精英教育。這幾年其實中國也做了很多探索,現在國際化教育、雙語學校都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個性化教育,來培養(yǎng)真正將來時代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國際學校到2018年底應該說經過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過程,現在有800多所,全中國學校有多少所?我們有200萬所學校,200萬所學校對的是800多所國際學校,在個性化教育做的還遠遠不夠。
對牛津來說,在我們談個性化教育,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前提,叫做普惠型。今天下面我要講的兩個融合都是牛津這幾年專注于做個性化教育,專注于實現普惠型個性化教育方式。
第一個融合,國際內容和本土化教育的融合。我把這個融合分成兩大塊,一塊叫“引進來”,另一塊“走出去”。關于“引進來”。自從牛津進入中國,我們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就是把國外好的教育資源、好的內容引入到中國,我們在中國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內容本土化。從最開始的牛津英語辭典,到后來我們和國內出版社合作,提供中小學英語教材等,我們都是把好的教育資源引入到中國。這幾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更多工作,不管是教材還是讀物,以前大家用得比較多的還是從國外直接引進的版本,這幾年牛津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讓我們學生和老師能夠更好的使用這些原版教材。這應該是最基礎的個性化。
牛津為許多學校教育集團、高科技企業(yè)都在做深度定制,根據學校的需求,根據他們學生的要求,根據老師的現狀,根據科技公司的要求,做一些轉化,做一些定制,使這個教材能夠真正做到個性化的服務于這個學校,服務于這個科技公司。
第二個,引入國際標準。比如即將在全球發(fā)布的OIC(Oxford International Computing)牛津國際計算教育大綱。還有一個是牛津AQA國際考試落地中國,從2017年到現在,牛津也根據考試做了很多高質量的課本,高質量的習題和高質量配套一些資料來配合中國學生學習,準備A-level考試。
第三個,是中國元素。當我們把海外的這些好的資料、好的教材、好的讀物引進來的時候,我們要想一個問題,怎么使中國學生有興趣有信心去讀?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好的中國元素、中國場景注入到原版書中,比如今年即將推出的幼兒英語分級讀物Reading Stars《星星閱讀屋》,以全球知名的卡通人物探險家朵拉為主角,這套讀物中加入了不少獨具中國特色的故事情節(jié),比如探險家朵拉和她的中國小伙伴May一起過春節(jié)。與此同時,牛津積極推進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在全球語境中的融合。通過出版漢英詞典、初級漢語教材以及在全球發(fā)行的英語講中國故事。
“走出去”我同樣也講三點:
第一點是辭典。很多人剛開始知道牛津都會知道英語辭典、英漢辭典,我們在走出去的時候做了一個漢英辭典,服務于廣大中文用戶和中文學習者。
第二,最近有一個熱點叫“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其實我想說牛津中國兩三年前我們已經實踐了。一套英文的分級讀物,里面有很多中國元素、中國故事,比如《孔融讓梨》,我們也想通過這個故事,讓讀者能夠真正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的禮讓謙恭的美德。
同時,我們又遠遠不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還要把現在中國的風貌體現出來,我們非常忠實的把中國這些年變化,通過讀物來展示在全球用戶面前。
走出去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牛津中國也開始做一些中文教材,牛津香港在60年前就開始做中文出版。香港小朋友很多上學的時候學的是牛津中文教材,他們普通話是牛津教材教出來的。所以我們把這幾十年的中文出版,這么多年中文教育經驗融合起來,做了這套服務于母語非中文的小朋友學中文的一套教材。
應該說我們在走出去上面剛剛開始,預計明年,大家會看到牛津中國跟國內一些出版社合作,做一些講中國故事的內容,不管是教材還是讀物。
我們說做這些融合的目的,還是想做一些個性化的教材,個性化讀物,來幫助不同需要的學生學習英語,了解中國。
下一個很重要的融合就是科技和教育,把最好的科技和最好的內容結合起來,用這種方式體現個性化的教育,而且還能傳播更遠,傳播到更多人眼前,這就是教育和科技融合,達到普惠型,達到個性化。
下面我想舉幾個我們做的例子:
第一,多媒體平臺在過去5-10年,在教育上越來越多應用,牛津也做了自己的嘗試。牛津在寓教于樂這方面一直在努力,而且一直秉承牛津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
第二,互聯網學習?;ヂ摼W+教育這兩年已經越來越廣泛的在教育中被應用,牛津這兩年做了兩個方案的平臺。開發(fā)了Oxford Reading Buddy和Big Reading Club Online兩個在線閱讀平臺,為學校和家庭提供更具個性化的閱讀解決方案;通過這些科技教育的融合,學生獲得了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并且借助互聯網平臺,使更多更廣泛的學生接觸到了牛津優(yōu)質教學資源。
大家可以在手機上、ipad上使用,實現了我剛才說的個性化和普惠性。學習者用這個不只是說隨時隨地的,他可以選擇我只看,或者只聽,或者我跟讀,語音上可以選美語口音,也可以選美語口音,語速上可以快一點、慢一點,所以給學生很多選擇,根據他自己要求、能力,來調整他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互聯網也能夠送達到很遠的地方,孩子即使在三四線城市或者更偏遠地區(qū),只要有網的地方都是可以看到的。
最后,就是現在非常火的AI。 AI在個性化教育中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AI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就是在中國好的或者說足夠有經驗、足夠有水平的英語老師還是欠缺的,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或者更遠的地方,AI好處就是通過大數據和算法,對于課堂上每個學生的不同表現,都會自動調取數據庫,給出相應的教師反應或回答。所以我們也是跟很好的科技公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最后,我也想用一張名畫來結束我簡短的拋磚引玉的演講。名字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100年前的這張名畫中,人類從嬰兒長大,變得強壯,到最后慢慢衰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教育的實際上是可以起到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天人類分工也是越來越精細化,每一個人成長的目標、成長的路徑其實也越來越多元化。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包括科技伙伴,我們一起做教育,我們不能決定每個孩子從哪里來,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定位,找到他們的潛能,幫他們決定他們想去哪里。
所以我也想說,牛津中國也希望和教育界、科技界朋友一起努力,做出更多更好的個性化教育產品,培養(yǎng)下一代成為多元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希望他們有一天長大以后,能像名畫里面一樣,能摘到他們心目中最大最紅的智慧之果。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