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立集團副總裁王曉波在本文中講述了從1998年到現在,互聯網對教育帶來的改變。在文章最后,王曉波認為,現在留給這些沒有互聯網基因的機構的時間窗口不斷地在關閉,時間非常緊迫。
編者按:在新東方愛樂奇和賽伯樂聯合舉辦的北京國際學習力高峰論壇前夕,昂立集團副總裁王曉波講述了從1998年到現在,互聯網對教育帶來的改變。在文章最后,王曉波認為,現在留給這些沒有互聯網基因的機構的時間窗口不斷地在關閉,時間非常緊迫。本文原標題為《我與互聯網的20年》。
1998年:世界如此觸手可及
1998年,我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讀碩士一年級。這一年,我印象特別深刻,我們宿舍可以通過modem撥號上網了,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臺式機與Internet產生聯結。當時有一個細節(jié),那時候我們宿舍的電話不是直線電話,還是那種用電話卡的電話,外撥比較復雜。怎樣用這樣的電話撥號上網,當時我們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在號碼中間加一個“,”,便于modem識別。一旦撥通,那種發(fā)自內心的欣喜我現在還能記得。現在看,那種聯結不是很方便,但是當時modem的聲音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有了互聯網,我自由地在網絡上檢索各種信息,瀏覽各國政府的網站、各國外交部的網站、著名大學的網站,忽然覺得這個世界原來離我如此之近,如此觸手可及。這相當于我第一次真正觸網,雖然原始,但是對我意義非凡,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自此,從1998年開始,我們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互聯網,以后也不可能離開互聯網,就像魚兒離不開水。
2005年:人與人聯結如此緊密
2005年,我作為昂立外語的代表與愛樂奇公司的前身(說寶堂)共同運作“口譯寶”項目,研發(fā)如何利用互聯網的語音識別技術來幫助學生學好口語和口譯,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更深入的觸網。
人類如何與機器溝通,如何用機器、用互聯網來提升效率,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這個很大的話題通過一個項目落地,一切就變得具體和真切起來。我記得那時候花了整個暑假的時間錄制項目全部的中文和英文的語音。
我好像是一個聽覺型的人,回憶常常勾起我記憶深處的聲音。那時的專業(yè)錄音室聲音密閉性很強,不能裝空調,夏天又非常炎熱,潘總就給我弄來一大桶冰,物理降溫。記憶中,有些聲音非常奇怪,首先是些許機器的聲音;其次是我自己的聲音,我呼吸的聲音;最重要是那些冰塊慢慢融化的聲音,那種很輕微的裂開的聲音,我至今記得。
我當時一邊錄音一邊讓客戶學生試用,一邊就覺得這個項目、這個事業(yè)是不可限量的。我一直是一線英語老師,但是1對1、1對100、1對300都比不上互聯網技術可以把人和人聯結得如此緊密。我再一次在互聯網面前感慨,怎么這么精彩,而我居然可以這么幸運,能夠參與到這個時代的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中,成為一個親歷者,甚至一個發(fā)起者。
2014年:科技如此智能和人本
這幾年,昂立和我們的合作伙伴愛樂奇公司做了很多幫助孩子課后學習英語的作業(yè)系統(tǒng)。最初,我的發(fā)心是希望能夠提高效率,減少老師人為批改作業(yè)的工作量。我認為這個是成立的,目前也做得很好。
但很有意思的是,我同事給了我一個案例:昂立的一名學生,他在三年之中讀了我們五門課程,我們可以在后臺提取到他三年里每一天做功課的內容、錯誤率、上網的時間等數據。你會發(fā)現,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沉淀非常多看似是機器,但非常人性化、非常人本的東西。
我看著這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我覺得我和他是聯結在一起的。他做的所有內容,都是我們團隊花了很長時間和心思與我們的合作伙伴一起開發(fā)的。這個系統(tǒng)真的可以幫到我們的學生、老師,幫到這個社會。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個作業(yè)系統(tǒng),我們以一種非常神奇的方式在注視著、關心著這個學生的成長。這是我覺得沒有互聯網,我們不可能做到的地方。
從一開始的簡單的瀏覽搜索信息,人和人簡單的溝通,到現在互聯網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深入,但是又越來越人本。機器并不狂妄,它是為你服務的,它甚至能以你想不到的方式,不斷地進化,這是我覺得非常神奇的。
展望20年:回歸教育本源,擁抱移動互聯
未來20年,我們的孩子將面對怎樣的世界,我們又該為未來、為中國的教育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我認為,我們必須有作為。我覺得教育者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有作為,這個是怎么講都不為過的事情。這其中有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他們面臨的這個世界一定更加精彩,更加美好。我們必須相信未來世界的色調一定是偏暖色,并不是更加機械,更加冰冷。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大有可為的。
另一方面,我們老師——每一位教育從業(yè)人員面臨的挑戰(zhàn)也非常嚴峻。目前,教育行業(yè)與互聯網的結合層次還非常淺。教育行業(yè)有一個優(yōu)勢,“老師”這兩個字、這個職業(yè)是自帶光環(huán)屬性的,是非常神圣的,這意味著老師們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化?;ヂ摼W在這其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顯性和隱性的這兩個維度起著作用。我們以前說“互聯網可以做什么”,慢慢變成“沒有互聯網,你能做什么”?;ヂ摼W就像空氣和水,成為生活的必需品。這個是未來我覺得不需要二十年,只需要幾年時間就能實現的。從這個層面來說,擁抱互聯網對于教育機構(包括昂立)而言是一件沒有任何選擇、沒有任何退路、必須做好的事情,而且也是完全有理由做好的事情。因為它都是一些常識,就是需要不斷學習,它都是非常人本的——你如何和團隊一起、和合作伙伴一起鉆研你的領域,用好這些互聯網工具,不斷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產品跟服務。做教育有時候非常艱深,非常不容易,但其實它又很簡單。大家不要低估把很簡單的事情做好的這個力量。這個方面,互聯網已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其實我說互聯網幫助我們,本身對互聯網是一種不尊重,因為互聯網已經是我們的一部分,就像我們不會去說,空氣每天會幫助我們,水每天會幫助我們,它是一個必需品。
我覺得未來的教育當然會非常酷炫,非常高大上,但它還是會回歸到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源依舊是引導孩子找到他們內心的源動力,為他們提供非常優(yōu)質的輔助材料,讓他們更好地找到自己,讓他們學會自我探索,這是教育的本源。不管互聯網再怎么“城頭變幻大王旗”,都要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來辦事。
我覺得互聯網企業(yè)的發(fā)心是非常獨立的,這本無可厚非,但首先還是需要去專注教育本身??赡芪矣悬c潑冷水,大家都要冷靜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ヂ摼W會顛覆教育的很多形態(tài),但是不會顛覆教育的本源。
對于很多傳統(tǒng)的、原本互聯網基因不是很濃的機構,如果再不擁抱互聯網,再不跟上時代的列車,我覺得未來成規(guī)模的時間窗口在關閉。維持,甚至有一定的發(fā)展,我覺得是沒有什么問題,只要能夠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和本源;但是如果想要做強,做得不一樣,非常有作為,離開互聯網是不可能的。現在留給這些沒有互聯網基因的機構的時間窗口不斷地在關閉,時間是非常緊迫的。
(本文為投稿,作者為昂立教育集團副總裁王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