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研究,少投錢,融入群體”,代表了不少95后大學生的投資理財心態(tài)。

財商教育的另一面:“韭零后”的理財之路

2021-03-20 09:51:26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姚逸婧  

  來源|多知網

  文|姚逸婧

  編輯|王上

  圖片來源|Pexels

  “你是韭零后嗎”、“基金人的焦綠”、“買了,希望人沒事”......

  今年,一眾基金相關的網絡用語一度席卷年輕人的社交圈,網絡新名詞“韭零后”橫空出世,意為“因為基金大跌而破滅坐擁百萬資產夢想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韭菜們”。

  “韭菜”這一植物被賦予了特別的含義,在金融圈,“韭菜”成了不長記性的代名詞。通常,這類人會被所謂的專家忽悠買股票、理財等金融產品,并最終以賠錢為結局。這種忽悠韭菜的行為即被年輕人自嘲為“割韭菜”。

  最近一段時間的基金熱,90后這波“韭菜”瞬間出圈。

  年初白酒基金首次登上熱搜,見此情景,眾多本就躍躍欲試或已經對理財有所嘗試的90后們開始基金建倉或逐漸加倉,其中尤其以95后最為上心。年后,基金暴跌再度頻頻登上熱搜,白酒板塊從節(jié)后高點下跌30%左右,整個市場塌陷前后不過三周時間,眾多年輕人開始“焦綠”了:

  “要不要拋?”

  “堅持就是勝利,只要我不拋我就不是韭菜”。

  這背后折射出的是當代90、95后的財商觀念,隨著基金熱度看漲,財商教育是否是一片新藍海?

  對此,多知網對話了幾位95后,希望透過這一群體的投資理財觀來窺探財商教育市場現狀。

 

  01

  “跟著沖就完了,虧錢也要趁早”

  小張 大壯 小呂 21歲 某高校大四學生

  某高校大四學生小張告訴多知網:“我們班上的同學大部分都在年前購買了基金,在班群中,不僅購入基金的同學們每天在群里活躍交流,偶爾連老師也會隨之加入他們火熱的聊天中。”小張拿出手機向多知網分享了當代大學生除了學習交流外,班級群聊內的另一畫風。

九零后1.jpeg

  小張?zhí)岬?,每逢到了基金收盤時間群里總是熱火朝天,畫面和諧卻又讓人心酸,一位同學直言“反正明天還會跌,所以暫時將眼睛閉了起來”。

  在這些95后眼里,基金似乎不僅是理財產品,也像是一種社交工具。以前,年輕人在茶余飯后會聊明星八卦,如今,話題則變成了“基金”。

  這個班級的學生所學專業(yè)并非金融相關學科,提及購買基金的初衷,小張告訴多知網:“我身邊的同學都是在年初招商白酒指數大漲之時紛紛入局,購買了不同基金。在購入的方向上,大家還是熱衷于當下最具勢頭的產品,不會劍走偏鋒。”

  小張沒有太多本金,在購入時比較理性,投入了不到千元,也算是第一次“試水”。

  不過,小張身邊不乏打了雞血往上沖的同學,室友大壯便是在基金投資上的“激進派”。

  大壯上了大學后,父母會一次性打一學期的生活費。在去年十月開學,基金市場本就較好的情況下,他萌生了投資理財的想法,也借此契機第一次感受到了賺錢的甜頭。但在白酒基金開始下跌之時,大壯認為“跌得越多越是加倉的好時機”,在已經沒有生活費的情況下,他套用了花唄額度去持續(xù)加倉。

  當然,用花唄加倉這樣的事情以后不會再有了,因為 3月17日,中國銀保監(jiān)會已經發(fā)文明確花唄借唄不得向大學生放款。

  “哎呀,基金本來就是就是長線操作的,放平心態(tài)才能不被當韭菜”。在此觀念下,大壯仍舊看好當下的勢頭,“年后都跌了十多天了已經到底了吧,再跌還能跌倒哪去,現在拋豈不是更蠢”,大壯一臉苦笑說道。

  心態(tài)之外,大壯還想彌補一些理財知識,然而,結果并不理想。大壯直言:“最初自己只看購入基金的相關數據,然后自己分析了買入,之后才去看看微博大V講解,最后發(fā)現每個人的分析都天差地別,實際上并不會說到一些操作技術問題,我覺得看了很迷,一點幫助沒有。”

  環(huán)境會影響人。

  小呂本來沒有購買理財產品,只是將閑錢放入余額寶或是購買理財通產品。她大學便開始在校外兼職,攢下了更多的可支配資金。在去年基金市場大熱之下,她在同學們熱烈的氛圍下,選擇了白酒作為投資的第一支基金,而后陸續(xù)加入了三支基金。

  小呂向多知網說到,“最初真的一竅不通,經常半夜買、凌晨買,一周之后才知道每天交易時間是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這樣才能買到當天預估價,最離譜的是當時總想不明白自己的基金怎么一綠就全綠,最后才恍然大悟,原來購入的好幾個基金板塊重復。”

  慌亂之下,小呂覺得是時候做下功課了,她開始關注分享基金操作的博主,網站閱覽爆款文章,拿筆認認真真記下價格對比,甚至還購買了財商低價課,加入了相關群聊,用功程度絲毫不亞于高考。

  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后,小呂總結:“博主的購買推薦感覺就是玄學,賺不賺的還是看運氣,但的確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像K線,凈值,調倉補倉,趨勢等等。雖然虧了但不后悔做了這樣一次嘗試,鍛煉了自己的心態(tài),畢竟年輕人學一些理財知識還是挺好的。”

  從這群可支配資金不算富余的95后在校大學生投資理財上可以看到,他們期望自己能夠通過投資理財獲得收入,并且不滿足于余額寶這一類穩(wěn)定的基金產品。在投資過程中,95后們每天“焦綠”的同時,也敢于“趁年輕交點學費”。

  “多研究,少投錢,融入群體”,代表了不少95后大學生的投資理財心態(tài)。

  

  02

  在風險可控下尋求工資外的生財之道

  小馮 24歲 職業(yè):某上市公司職員

  24歲的小馮剛從大學畢業(yè)工作一年有余,存款不算太多。小馮是小城市青年,家庭條件并不寬裕,畢業(yè)后隨著工作而來的各種壓力也撲面而來,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自身未來的計劃,買車、買房......這些都成為他日常壓力。

  在生活壓力下,小馮找到了化解方法——購買基金。

  根據2019年12月騰訊理財通發(fā)布的《90后理財與消費報告》顯示,投資理財收益已成為90后工資外最普遍收入來源。

  剛工作一年的小馮正是定投購買基金的其中一員。雖然小馮有強烈的金錢欲,但他清楚自己的可支配資金情況,從現實出發(fā)的小馮想要找一個穩(wěn)健投資、長期投資的產品,定投基金則成為首選。

  可以看出,小馮這樣剛走向社會工作的95后,起步資金不高且開始每月有富余的閑錢,理財需求也很旺盛,但具有較高投資價值的股票可能已經近百塊或超一百塊,一手就要接近小一萬,這對他來說并非首選,而10元、100元起步的基金門檻低很多,也適合當下小馮經濟現狀。

  小馮非常清楚,理財只能算副業(yè)。

  “‘熊市里面鬼哭狼嚎和天臺上排隊、十個股票投資者八個虧’,這樣的說法聽了太多,雖然像股票這樣的高風險投資可能讓人暴富,但也很大可能讓人血本無歸,我更愿意投資風險比較低的貨基和債基,好好做功課,選得對一樣掙錢。”小馮如是說道。

  在這次的基金熱潮下,小馮也建倉入了某支基金,后來他并未選擇加倉或補倉,而是在基金頻頻登上熱搜后選擇減倉。小馮解釋,他更傾向投資自己可控的東西,“那時候每個工作日為了抉擇是否加倉,下午三點前都很忐忑,周末不開盤也讓我感覺內心充滿煎熬。”基于此,小馮選擇中途“退圈”。

  如同小馮這樣剛工作的職場小白,沒有太多存款,壓力之下卻又渴望更多的財富,但他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會傾向更穩(wěn)定風險更低的產品,“千萬不要負債”,選擇基金定投或是將剩下的錢用于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或是其首選。

  在投資理財上,無論是95后的哪一類人群,選擇投資理財的產品類型,與自身的性格、心理素質、年齡的時間節(jié)點、可支配資金、理財產品周期、抗風險承受能力等密不可分。

  隨著專業(yè)機構的上位和大眾財商知識的提升,想收割這些95后散戶“韭菜”也將會越來越難。

 

  03

  “基金熱”下財商教育野蠻生長

  此前,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fā)布的《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中顯示,當下的國人理財的管錢方式已經從單一儲蓄走向多元資產配置,理財的人群也更加年輕化,90后成為主力軍,尤其以95后成為新興勢頭。

  多知網觀察到,95后青年是一群有著極強新興事物接受能力的群體,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當一些貼近年輕人的平臺正在激烈討論理財時,圍觀小白多少會被帶動,進而產生“羊群效應”,他們的投資決策也常常會受到輿論影響,部分甚至對投資缺乏明確的方法論。

  當代95后們都有著清晰的追求致富的愿望,副業(yè)/斜杠等觀念早已深入這群年輕群體中,投資理財已經作為他們“搞錢”的小嘗試。早在2019年公布的《8090后理財報告》就提到,年輕人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渠道仍然以線上為主。只有1/5的人偏好前往營業(yè)廳“實地考察”。

  在新人群新用戶習慣下,新的商業(yè)機會涌現出來。

  在基金市場流量大熱之時,作為泛職業(yè)教育類的財商教育突然在各個平臺火了起來,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中“最適合小白的投資方式”、“月光族攢38萬的干貨分享”“我,工資之外,3年賺了100萬”“比窮更可怕的,是窮人思維”等一類文章層出不窮,點開大多是為各種低價財商課導流廣告。

九零后2.jpeg

九零后3.jpeg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發(fā)布的《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2021年)》顯示,僅2019年,我國新增“理財教育”“理財培訓”相關企業(yè)近2000家,較10年前增長了800%。

  由此,也有專家預測,或許,未來財商教育將是一個達到百億級規(guī)模的藍海市場。

  然而,從引流課到正價課,財商教育對于90后來說是否是一波基金市場余熱后的另一種“剪刀”?

  在黑貓平臺投訴上搜索可以看到,財商教育行業(yè)三大頭部公司——微淼商學院(簡稱“微淼”)、啟牛商學院(原稱“快財商學院”)、長投學堂(簡稱“長投”)投訴達900多起,較一月中旬暴漲約400條,吐槽問題涉及課程與金額不匹配,涉嫌誘導宣傳等,投訴群體從學生、上班族到兒女為80歲的親人代理投訴。

  財商教育這兩年不斷“高燒”,行業(yè)野蠻生長,這也引發(fā)了相關探討。

  就在今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提案“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登上熱搜,提案中提到:當下金融業(yè)快速發(fā)展,許多在校大學生參與到了貸款、炒股、購買基金等金融活動。但由于其缺乏金融基礎知識,容易落入金融騙局。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開展金融知識和金融管理的普及教育。

  此條提案也引發(fā)網友的支持點贊,也有聲音呼吁相應在通識課中設置相應內容。

  當下,教育培訓行業(yè)正在面臨強監(jiān)管,合規(guī)將是未來發(fā)展的主旋律。未來,財商教育或許是下一個走上規(guī)范化的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