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學大教育高調發(fā)布e學大,被外界認為是承載學大轉型線上的希望;兩年后,題庫市場經過殘酷淘汰進入三雄爭霸時代,e學大卻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一年有余沒有任何聲音。
多知網6月16日消息,兩年前,學大教育高調發(fā)布e學大,被外界認為是承載學大轉型線上的希望;兩年后,題庫市場經過殘酷淘汰進入三雄爭霸時代,e學大卻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一年有余沒有任何聲音。多知網近期獲悉,e學大將被整合進子公司陽光兔的移動端答疑產品“口袋老師”。
金鑫在去年底的一次講話中,透露e學大有超過300萬用戶,但彼時第一梯隊的小猿搜題、作業(yè)幫、學霸君已經達到四五千萬級別的用戶規(guī)模,在“規(guī)模=話語權”的互聯網規(guī)則下,其最后的境遇早已不難想象。
多知網登陸Apple Store發(fā)現,e學大在教育類前150排行榜之外。更新速度來看,2014年,e學大平均每月一次迭代,2015年后,速度明顯慢了下來;整個2016年,e學大iOS版沒有更新——最新版本是2015年12月17日發(fā)布的3.6.1版。
兩年時間,從寄予厚望到無奈整合,e學大到底經歷了哪些?坐擁巨大線下流量的學大,為何行政強制+現金激勵的方式,e學大還是走不通?
一個倉促的安慰
2013年中,數學老師李明(化名)從某中型一對一機構進入學大。作為一對一教育的龍頭企業(yè),學大的品牌對于李明是有吸引力的,”畢竟是上市公司,體系相比原來的小機構健全不少”。加入后,無論在流程還是在教研等細節(jié)方面,李明都感到,自己做出了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不久,e學大開始內部測試,李明所在的校區(qū)接到了e學大教研相關任務。
任務的主要是上傳自己做的課程資料,試卷或者錄制的微課程到e學大平臺上,在內容搭建階段,學大為每個參與的老師提供一定的補貼。
“但身邊的老師都認為比較耗時間,還不如上課;另外有的老師并不太樂意分享自己的教案。”補貼與老師付出的時間不對等,以及個別老師對于分享的個體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e學大的內容建設。李明認為,內測階段e學大的內容離正式使用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前期的內容儲備,正是一個學習型產品的核心價值,學大線下的教師/教研優(yōu)勢并沒有為e學大加分。2014年初,在那個在線教育叫嚷顛覆的時代,e學大的倉促上線,更像是學大給資本市場的一個安慰。
補貼不是萬能藥
2014年3月,e學大正式對外發(fā)布,在發(fā)布會上,金鑫介紹說,e學大的核心是一套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個性化智能輔導系統(tǒng),其覆蓋12個年級,8000個知識點,50萬題庫以及2萬微課程,具備題庫、錯題本、視頻學習等多個功能。
在e學大正式發(fā)布半年后的分析師會議上,金鑫表示,e學大的用戶已經超過15萬,70%的學大老師使用e學大備課、批改作業(yè),40%的學生使用e學大完成作業(yè),在上面留下他們的學習數據。
半年之內拿到這樣的成績,e學大的內部推廣做得似乎還不錯。但是,這背后是最赤裸裸的物質刺激——補貼。e學大上線后不久,學大內部展開”買iPad,給補貼“的活動,只要學大老師購買iPad,學大均給予一定的補貼折扣,除了老師,學生通過學大渠道購買iPad,也能獲得小額補貼。
那時,李明身邊的很多老師都購買了iPad。
學大希望用補貼的方式,促進e學大在老師的教研備課、上課和作業(yè)布置以及批改環(huán)節(jié)的使用頻率,提升學生和老師對于e學大的使用粘性,根據最初設想,e學大是為了提高一對一的效率,實現學習數據的追蹤和沉淀,解決教學雙方的信息黑洞。
“老師們認為e學大當時并沒有辦法滿足教學的需求,反而因為e學大的出現使得工作內容變得更多了”,面對新事物,團隊里面年紀較長的老教師學不會。“電子產品還玩不溜,還要進行這么復雜的操作,我還是認為教學需要落到人與人之間去,教學是個性化的,不是一個系統(tǒng)能解決的?!?/strong>作為團隊中年紀較大的成員,賈曉鴻這樣說。
行政強制無疾而終
依靠鼓勵的手段效果有限,似乎強制使用才是唯一的出路。賈曉鴻(化名)回憶,那個時候,總部給每個校區(qū)下達了任務,每個校區(qū)需要提交多少微課程、多少題庫、多少課件,校區(qū)校長無奈,只得扛著員工的質疑分下去。
對于老師來說,e學大除了上課,主要有三個功能,這三個功能主要是和課程的交付相關——備課、錄微課、放測試題。”每個老師要完成一定數量的內容制作,比如上傳課件或測試題,通過e學大老師端,每個學大老師可以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排名。
“上有對策,下有對策”,李明說,“無論是在以前的機構還是在學大,其實老師們也都經歷了好幾輪類似的改革,一對一機構永遠在探索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效,降低成本。老師們也有各有辦法,給學生布置作業(yè),一部分放在平臺上,其他方面,還是課件試卷這樣傳統(tǒng)的方式。
據李明介紹,現在學大已經取消了使用e學大的強制命令,只是將幾個校區(qū)作為試點校區(qū),繼續(xù)推行。
”對于老師來說,上面的內容還不夠豐富,雖然一直也在加內容,就可用性來說,我覺得還比較欠缺。另外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學生的情況也不一樣,很難用一套系統(tǒng)就可以完成備課。”李明說。
學生同樣對這個產品產生了排斥:一方面,參加線下一對一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沒有那么高,通過電腦/iPad做作業(yè)直接導致注意力更加分散,被電子產品的其他內容吸引。這種情況下,老師對他們無能為力,與公立校老師不同,培訓班的老師無論是在與家長還是在孩子的交流中,都處于弱勢,學生不按照規(guī)定做作業(yè),老師拿學生沒有辦法。
這兩年來,金鑫在公開場合提到e學大的態(tài)度上,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上線之初,金鑫曾經表示,目前,e學大在老師中的滲透率為90%,在學生中的滲透率為5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在最近一次公開講話中,e學大在金鑫的規(guī)劃中變?yōu)榱恕翱诖蠋煛钡闹匾M成部分。
曾經高調發(fā)布,承載學大布局線上重要愿景的獨立產品,到成為其他產品的輔助功能,e學大這一路,只用了兩年。(多知網 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