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老師吃的是“青春飯”?

2014-08-26 00:09:56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駱毅   0條評論
        編者按:培訓業(yè)規(guī)模經濟與專業(yè)化相結合的發(fā)展趨勢,可以讓老師們迅速成長起來,但也把他們變成了流水線上的環(huán)節(jié)——重要但并非不可或缺,這一點與習慣承擔綜合性職責的公立校老師相比有著明顯區(qū)別。那么,培訓機構老師吃的是“青春飯”嗎?本文由多知網專欄作者駱毅撰寫,也是他的《老師去哪兒》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上次說到N總和一些朋友認為培訓機構老師走的是速成的路子(詳見前文《最懂教學的老師在公立校?》),更為功利,在教學上不如公立校老師來得扎實,且有“吃青春飯”的嫌疑。有幾位培訓機構的老師看法不盡相同,E老師首先表示有話要講。
 
        E老師是國內頂級外語院校英語系畢業(yè)生,年紀不大卻已出道多年:做過同傳,曾是已隕落的某國際手機巨頭長期指定的翻譯;當過公立校老師,曾是某中部省份重點中學的臺柱子;現在就職于國內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培訓機構,負責高端班英語教學,學生大多是人大附中、清華附中等名校的學生。
 
        在一個炎熱的午后,伴著蟬鳴,就著大吉嶺,我聽完了她完整的、具有針對性的“發(fā)言”。
 
        首先,E老師認為之所以有“青春飯”這個說法,是因為這個行業(yè)很青春,因而從業(yè)者自然青春。
 
        培訓機構老師的老師有兩種:專職的,兼職的(公立校老師為主)。其中,專職教師這個群體確實給人普遍比較年輕的印象,但想想市場化的培訓機構總共也就發(fā)展了這么些年,也就不足為奇了。等到國內培訓機構成長到英孚(成立于1965年)的年紀時,40歲甚至50歲的老師想必也會不少。
 
        其次,培訓機構由于是營利性機構,因此老師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幫助學生在某些方面提高成績,對于中小學輔導機構來說尤其如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培訓機構老師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比公立校老師更大一些。在較短的考核期限內,如果老師無法讓學生滿意,也達不到幫助學生提分的效果,就面臨著被轉崗或辭退的風險。在某家雅思培訓機構,出現過一位年輕的女老師由于兩個學生在第一節(jié)課后立即要求轉班,而當場淚奔的真實故事。
 
        當然,高壓力也意味著高收入。在這個行業(yè)里,收入數十萬、上百萬的名師不在少數。因此,在培訓機構生存下來的老師,大多有一顆大心臟。薪酬與成績直接掛鉤的考核制度,也讓他們鉆研業(yè)務的動力十足。
 
        然后,E老師認為培訓機構老師的成長體系和公立校老師也大相徑庭,更多是靠自己。
 
        就像一個熟稔情況的朋友所說,公立校老師的培養(yǎng)更像是某種科班性質的傳承。新老師要從最基本、最初級的工作做起,包括批改卷子等等。同時,他們要尊重年長的老師。年長老師的意見對年輕老師很重要,他們對年輕老師的成長既有要求,也有責任,還有一些約束的手段,例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長期教學質量跟蹤等。
 
        考慮到培訓成本、時間成本,培訓機構老師們往往就沒有這么長期化、體系化的系統(tǒng)做支撐了。
 
        由于課程模塊已經高度標準化,我所知道的一些培訓機構,往往會將明星老師的講課內容灌錄成母帶,然后下發(fā)到連鎖機構,作為新入職年輕老師的培訓材料,這就是所謂的速成套路。但在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后,培訓機構老師可以在創(chuàng)新上玩玩新花樣。在針對特定目標時,培訓機構老師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都有不少可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這也是為什么說培訓機構老師的個人魅力、個人風格更鮮明的原因之一。當然,最好他們能取得不錯的結果,否則無以為繼。那些廣受學生們喜愛的明星老師們,無一不是練出了自己的絕活兒,他們要么是段子手,要么是理性派高人。
 
        最后,培訓機構老師與公立校老師由于身處不同體系,背負的任務有很大差異。培訓機構采用公司化運營的方式,其實是將大規(guī)模生產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培訓機構的老師越來越呈現出專業(yè)化、細分化的特點,他們只負責某一科目的教學,甚至隨著模塊化的細分只負責某一科目內某個模塊的教學(例如雅思里的寫作),至于班級事務等其他瑣事,更是與他們無關。
 
        培訓業(yè)規(guī)模經濟與專業(yè)化相結合的發(fā)展趨勢可以讓老師們迅速成長起來,但也把他們變成了流水線上的環(huán)節(jié)——重要但并非不可或缺,這一點與前文所說習慣承擔綜合性職責的公立校老師相比有著明顯區(qū)別。
 
        其實,外界認為培訓機構老師“吃青春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更容易轉換角色或轉型到其他行業(yè),而將老師作為一段值得收藏的過往經歷放在心底。
 
        相比公立校老師,培訓機構的同行身處在一個更加市場化的環(huán)境中,少了一些束縛,因而視野更加開闊,靈活性和自由度更大,可供選擇的機會也更多。
 
        例如有一位前新東方著名托福老師,也曾擔任過俞敏洪助理,后來去哥倫比亞大學讀完碩士后回國,成為央視的知名出鏡記者。去年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訪問中國,她擔任了晚會的主持人,效果極佳。
 
        也有不少名師在熟諳行業(yè)規(guī)律后,會選擇自己創(chuàng)業(yè),轉換身份成為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從而脫離一線教學。這種現象近年來在知名教育機構身上時而發(fā)生。
 
        但還是有一些真正熱愛教學的人在面臨諸多誘惑后選擇留下來,他們是培訓機構現在的中堅力量。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和選擇,我所知的一位英語老師就抱著對教學的愛一直堅持做老師,放棄了去知名外企的工作機會。他們讓我相信,隨著教師職業(yè)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升,十年、二十年過后,這個行業(yè)的教師隊伍也會形成有序的老中青梯隊。
 
        你看,“青春飯”,不是不可以變成長期飯票。
 
        (本文作者:駱毅,多知網專欄作者,某教育機構企業(yè)溝通總監(jiān),關注數字時代原住民的教育問題并以此為業(yè)。)